新华网 政务信息推广
河池:乡村振兴与民族团结“并蒂花开”
2022-04-26 18:06:09 来源: 河池日报
关注新华网
微博
Qzone
评论
图集

  【原标题】河池:乡村振兴与民族团结“并蒂花开”

  近年来,河池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不断引导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将民族团结融入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 

在大化瑶族自治县达吽小镇,各族群众欢度“壮族三月三”

 

河池各族人民亲如一家。蒙增师 摄

  “云端”山歌视频线上展播、民俗知识线上抢答,各族群众“云观河池”;社区山歌汇演、铜鼓大赛、民俗风情展演轮番上阵;校园里,民俗传承节目不断,小“刘三姐”和小“阿牛哥”体验壮族传统文化,感受传统民俗的魅力……今年“壮族三月三”期间,河池市线上线下举行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体育等活动,表达少数民族群众对党的热爱、对祖国的深情、对时代的赞美和对未来的憧憬。

  各族人民幸福美好生活更具品质更有品位,好日子千人唱万人和,天天放在歌里过,彰显的是河池上下巩固发展民族团结的新担当。

  河池是著名的革命老区、中国首个地级世界长寿市、少数民族地区,居住着8个世居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市总人口434万人的85.3%,共有5个少数民族自治县,是广西民族自治县数量最多的设区市,其中,罗城、环江分别系全国唯一的仫佬族自治县和毛南族自治县。

  党的十八大以来,河池以不断实现少数民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落脚点,不断引导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十三五”期间,全市现行标准下76.52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17个贫困村全部出列,10个贫困县(区)全部摘帽,兑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的庄严承诺。

  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河池市始终把发展作为解决民族地区一切问题的“总钥匙”,积极探索民族团结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的新路径,汇聚起各族人民群众凝心聚力奔向美好生活的磅礴力量。

各族群众在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体育场载歌载舞。环江毛南族自治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思恩镇陈双村双乐苗寨。高东风 摄

毛南族村寨。高东风 摄

  四月,走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思恩镇陈双村,建设中的“秀美毛南”田园综合体已初现雏形——特色民居风格独特,春耕生产紧张忙碌,选果车间机器轰鸣,民族风情扑面而来。

  该田园综合体以实现“村庄美、产业兴、农民富、环境优”为目标,结合当地实际,将打造以柑橘类生态农业为主导,以毛南、苗、瑶民族文化和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等为辅的农文旅融合类田园综合体,涵盖双乐苗寨、双兴瑶寨、龙江毛南民族村等7个自然村屯。

  这个居住着壮族、汉族、毛南族、苗族等11个民族、3280人的移民大村,正在迎来更红火的日子。在双乐移民苗寨,吊脚楼带着浓厚民族气息,民风民俗保存完好,每有游客到来,苗寨芦笙响起,身着苗族服饰的俊男靓女夹道迎接。

  受疫情影响,双乐移民苗寨旅游收入有所减少,但勤劳的少数民族群众在果园里做起了文章。“这两年全部精力投入到果园管护,收入不错。”双乐移民苗寨群众韦玉荣说,他家果园面积30亩,种植砂糖橘,去年纯收入8万多元。

  陈双村的嬗变,是河池各民族群众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真实写照。

  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过程中,河池市紧紧围绕“实施‘十大提升工程’,落实‘三个保障’措施,实现‘一个目标’”的“1031”工作思路,扎实推动各项工作有力有效开展——

  积极争取上级少数民族发展资金1.2亿元,实施道路等项目241个,极大改善少数民族聚居区各族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持续推进农业“十大百万”产业工程,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融合发展,少数民族群众依靠特色产业致富增收的路子越走越宽;

  持续巩固提升义务教育保障成果,下发乡村教师补助资金6798万元、特岗教师生活补助资金6422.74万元、学前教育发展资金9400万元、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补助资金1.62亿元,少数民族教育事业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

  持续巩固提升基本医疗成果,全市脱贫人口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9.65%,医疗救助筹集资金总额1.66亿元,累计救助11.84万人次,少数民族医疗救助对象应保尽保、应享尽享;

  持续巩固提升住房安全和饮水安全成果,继续抓好危房改造工作,实施农村供水工程,推进农村供水工程维修养护项目实施,少数民族群众从“有房住、有水喝”迈向“住好房、喝好水”……

  一个个富民产业凸显成效,一项项惠民政策精准落地,河池430多万各族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底气越来越足,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向心力”越来越强,民族团结根基越来越牢固。

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小长安镇民族村,美丽乡村入画来。蒙增师 摄

  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四把镇棉花村,千百年来一直被大山包围着。曾有山歌这么唱:“有女莫嫁棉花郎,一年四季闹饥荒,天天累得脚抽筋,没吃没喝没有房。”

  如今,位于棉花村的罗城棉花天坑旅游度假区已成为国家4A级景区,相继建成天坑大剧院、广西首个悬空天梯、悬崖无边际泳池、悬崖酒吧、悬崖酒店等极具吸引力的项目。

  废旧轮胎、大石磨、簸箕等成了村子的装饰品,“微花园”“微公园”“微田园”等取代危旧房、废弃猪牛栏、露天厕所,村里亮起了路灯,建起了公厕、停车场……过去“为贫所困”的少数民族群众,现在每天都生活在“景在村中、村在景中”的宜居宜业新农村。

  这是河池市以乡村振兴统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培育和发展工作的缩影。2021年以来,河池市4个村(屯)获“第二批广西民族特色村寨”命名,南丹朵努社区、罗城棉花村深洞屯分别获遴选为2021年、2022年广西民族特色村寨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试点。

  同时,河池市继续强化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结合城镇化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认真谋划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产业及安置区配套设施项目,让少数民族搬迁群众更有归属感、幸福感。

  此外,河池市还充分发挥已建成的扶贫车间、产业园、工业园的扶持、带动作用,鼓励搬迁少数民族群众通过劳动力、土地、资金入股等方式参与特色产业发展,并加大就业帮扶和服务力度,多部门、多渠道拓宽就业门路,进一步提升少数民族群众获得感。截至3月底,有劳动能力(16-59岁)且有就业意愿的3.85万户少数民族群众实现一户至少一人就业目标。

  民族团结之花和乡村振兴之花“并蒂花开”,助推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2021年,河池地区生产总值历史性突破千亿元大关,增长8%。

  站在新的起点上,河池各族人民群众将民族团结融入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载着“中华民族一家亲 同心共筑中国梦”和建设“六新河池”的美好愿景,在踔厉笃行中谱写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河池篇章。(记者 黄开均)

+1
【纠错】 责任编辑: 谷雨
新闻评论
01007025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8598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