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政务信息推广
广西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建设为引领汇聚发展强劲动力
2022-09-01 18:56:12 来源: 自治区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关注新华网
微博
Qzone
评论
图集

结成互嵌互融“同心籽” 唱响民族团结“幸福歌”

——广西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建设为引领汇聚发展强劲动力

  广西是全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自治区,也是多民族聚居区,是“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十二次党代会把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纳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建设的目标任务,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为建设新时代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提供持久动力。

  近日,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组成调研团队,走进曾是深度贫困县的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东兰县、巴马瑶族自治县,切身感受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各民族中生根发芽,示范区建设成绩斐然。

调研组与毛南族、苗族群众交流。谷雨 摄

  经济“互助”:共富路上奏响发展“协作曲”

  “鲤鱼伴水水更清,星星伴月月更明,我们过上好生活,永远不忘党恩情……”

  临近中午时分,在毛南族发祥地、被国家民委列为首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下南乡中南村南昌屯,飘出阵阵悦耳的歌声,这是该屯毛南族木雕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谭建新等10余名村民在唱颂毛南族民歌《十颂党恩》。

  南昌屯距离环江县城70公里,曾是贫困屯,全屯102户319人,贫困户27户80人,贫困发生率在26.5%以上,村民年人均纯收入不足3750元。2017年,该屯脱贫摘帽。2021年,村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5000元。

  作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毛南族木雕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谭建新依托他设立在南昌屯的工作室,向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陈列展示傩面具、祥鼓、木鼓等,吸引不少热爱民族文化的各界人士购买,他的作品远销广东、上海、武汉等地。2017至2019年间,他受县民宗局邀请,专门为县里参加木面具雕刻技艺培训的贫困户传授木雕技艺,共培训毛南族、壮族、瑶族等各族学员100多名,助力他们增收致富。2021年10月,他被聘为桂林旅游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特聘专家,让民族雕刻技艺走进大学课堂。

  谭建新说:“感谢党中央对少数民族群众的关心帮扶,现在民族地区享受的惠民政策非常多、非常好,脱贫以后,群众谋发展的劲头更加足,日子越过越红火!”

在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下南乡中南村南昌屯,毛南族群众唱颂毛南族民歌。谷雨 摄

  环江是全国唯一的毛南族自治县,全县37.92万人,居住有毛南、壮、苗、瑶等12个民族,少数民族占全县总人口94%。在2020年实现整县摘帽和毛南族整族脱贫后,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坚持“四个不摘”政策,全县上下团结一心,各族群众感恩奋进,全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2021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2.36亿元,同比增长13.9%;财政收入6.33亿元,增长7.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197元,增长10.9%。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同时也是深化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加速剂”,在发展产业的过程中,广西各族群众相互合作、携手并进,同心奏响共谋发展“协作曲”。

  巴马瑶族自治县于2020年整县脱贫后,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上加劲发力,依托独特的生态资源和养生资源,大力发展大健康产业,围绕健康食品、健康服务、健康科技三个核心业态,着重发展天然饮用水、长寿食品、健康医养、精品体育、会议会展、生物科技、特色医药等七大产业领域,构建大健康产业体系。近年来,该县先后投入19.29亿元健全完善康养文化旅游基础设施,相继引进深圳华为、深鹏集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等68家企业进驻,投资大健康产业项目116个,计划投资额达756.9亿元。通过产业强县,实现致富产业对全县各族群众全覆盖。2021年,该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93.54亿元,同比增长9.0%;财政收入7.57亿元,同比增长12.5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054元,同比增长11.2%。

  东兰县在2020年整县脱贫后,紧紧依托资源禀赋,大力推进艾草、八角等中草药产业发展,巩固油茶、板栗、桑蚕、三乌鸡等传统产业,高质量发展成果显著。2021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50.6亿元,同比增长9.1%;财政收入3.7亿元,同比增长10.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768元,同比增长11.1%。东兰县被评为广西2021年度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优秀县。

  民族“互嵌”:共建共治共享绘就和美生活画卷

  在巴马瑶族自治县坡月村足拉屯同心文化广场,来自山东潍坊的范荣与来自内蒙古、湖北、江苏等地的候鸟人同伴载歌载舞,表演歌舞。

来到巴马瑶族自治县养生的外地人组成志愿者艺术团在演出。谷雨 摄

  巴马瑶族自治县境内聚居着瑶、壮、汉等12个民族,总人口30万人,少数民族占86.95%。巴马是广西重点打造的巴马长寿养生国际旅游区的核心区,每年都能吸引3万人以上的全国各地的“候鸟人”到巴马长居。

  范荣是众多“候鸟人”中的一员,退休后于2016年底到坡月村租房居住,每年至少住10个月以上。她是巴马候鸟人协会副会长,也是同心文化广场管理办公室主任。范荣说,每年旺季,到坡月村居住的“候鸟人”一般都有2万多人,淡季至少也有7000人以上,“候鸟人”虽然来自全国各地,民族不同、习俗不同,但与本地人相处非常和睦融洽,大家互帮互助、互敬互爱。每当“春节”“三月三”“重阳节”等重大节日,大家经常会自发组织舞蹈队、歌唱队等下乡演出,与村民同庆佳节,并自发组建捐资助学、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等各类志愿者服务队,积极参与住地建设和发展。其中的“候鸟人”党员还经常参加住地村委会开展的主题党日等活动。

  巴马瑶族自治县针对“候鸟人”来自祖国四面八方,文化背景不同、民族成分不同、生活习性各异等实际,努力推动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促进候鸟人在空间、政治、经济、文化、心理等方面与住地全方位嵌入,让大家共建共治共享美好家园。

  坡月村足拉屯一带,是“候鸟人”比较集中的地方,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足拉屯村民无偿出地,于2015年修建了同心文化广场,广场占地2222平方米,建设有图书馆、文化活动室、文化舞台等。同心文化广场由候鸟人协会和足拉屯共同管理,吸引了大批“候鸟人”经常来此健身、排练歌舞等。

  足拉屯同心文化广场是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和谐相处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广西采取各种措施推动构建各民族相互嵌入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各民族在互融互嵌中不断了解、加深认识、深化情谊。

  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思恩镇陈双村是个多民族杂居的移民大村,共有905户3280人,有毛南族、壮族、瑶族、苗族等11个民族。他们于1995年至2004年间,分别从该县的下南、东兴、驯乐等乡镇偏远山区移民而来,保留了本民族浓郁的民俗风情。针对多民族杂居的实际,陈双村大力开展“六联六促”活动(屯务联管、促进文明新风建设;生产联营,促进群众增收致富;文艺联演,促进民族文化融合;婚嫁联姻,促进民族感情相通;治安联防,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品牌联创,促进民族文化传承),促进了各族村民心更近、情更亲。如今,每到春节、“壮族三月三” “苗族芦笙节”“毛南族分龙节”“瑶族盘王节”等重大民族节庆日,苗族的“芦笙踩堂舞”、毛南族的“傩戏舞”、壮族的“罗嗨山歌”、瑶族的唢呐等,会在村里轮番“上演”,蔚为壮观的民俗“展演”,构成一幅生动的民族大联欢“全景图”。2020年,陈双村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各民族通婚也成一种常态,据县婚姻登记中心统计,近2年仅思恩镇境内,两个民族男女青年喜结连理的就达400多对。

  东兰县结合新型城镇化建设,注重建设互嵌式社区,积极创造各民族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结构和社会条件,促进各族群众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在东兰县向阳新区,居住着从隘洞、大同、三弄等14个乡镇搬迁入驻的壮族、瑶族、苗族等7个民族群众997户4235人。该小区设立有综合服务中心、文体活动中心、老年服务中心、儿童之家等,为各族搬迁群众提供服务保障。小区瑶族居民蒙大爷说:“我2017年从三弄瑶族乡三合村搬迁到这里居住后,社区时常举办各种民族文艺表演、就业技能培训、爱心义诊等活动,各家小孩在一起学习玩乐,老人在一起休闲健身,不论哪个民族,不论男女老幼,大家和睦相处,比住乡下舒服多了。”

  文化“互融”:百花齐放高扬民族自信之帆

  “听党的话跟党走,雄雄赳赳气昂昂,现在国富民又强,人民同昂(壮语感谢的意思)党中央……”

  在东兰县武篆镇村那烈村,河池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东兰壮族勒脚山歌》代表性传承人韦盛江唱起勒脚山歌(即用本地土话编唱的山歌),歌唱新时代。

  韦盛江说,他们村90%以上都是壮族人,村民爱唱山歌,他的唱歌技艺,是从祖辈、父辈那里口耳相传下来的,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他带有3个壮族徒弟,农闲时教他们唱山歌,并与他们搭档,用山歌的形式宣传党的政策等。2017年,韦盛江参加在南宁市武鸣区举办的中国壮乡“壮族三月三”暨骆越文化旅游节第九届广西歌王大赛时,荣获最佳创作奖,被授予“歌王”称号。

  东兰县境内居住着壮、汉、瑶等8个世居民族,总人口31.38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91.1%,其中壮族占86.1%。东兰是中国民间铜鼓文化艺术之乡,民族文化底蕴深厚,东兰壮族铜鼓文化习俗、壮族蚂拐节等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铜鼓舞、壮族椿榔舞、乌洋神戏、瑶族猴鼓舞等被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文化从娃娃抓起,东兰全力推进民族文化进课堂,在全县中小学专门开设具有民族特色的校本课程,注重民族体育运动教学、民族文化艺术创新等,积极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激发各族同胞从小产生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东兰县民族中学设立有铜鼓音乐演奏班,组建有铜鼓队、山歌队、民谣队、民俗舞蹈队等,多次参与县内外举办的文艺表演,不断将民族文化发扬光大。

东兰县民族中学学生在演奏音乐铜鼓。谷雨 摄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近年来,广西紧紧围绕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目标任务,大力传承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各民族文化不断融入中华文化。

  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以毛南族特有的“傩文化”和“花竹帽文化”为切入点,重点打造“世遗环江·多彩毛南”品牌,通过举办毛南族“分龙节”系列活动、出版发行毛南族文艺书籍、开展毛南族“傩面具雕刻”“花竹帽编织技术”“毛南族歌舞”技艺培训等活动,民族文化得到较好传承、发展。目前,全县有省(区)级以上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5人,其中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2人;该县国家级非遗项目毛南族“肥套”表演,曾受邀到东南亚和欧洲各国演出引起广泛关注;该县仿古壮族铜鼓厂向上海世博会、中国—东盟博览会供应数万套礼品铜鼓……通过不同载体,环江将优秀民族文化输出到海内外。

  巴马瑶族自治县坚持每年办好“祝著节”“盘王节”“三月三”等特色民族节庆,将之打造成独具民族特色的旅游名片。独具仁寿文化内涵的巴马“补粮”习俗,于2014年列入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2021年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如今,“补粮”习俗已成为仁寿源景区等景点的主要演出节目,让前来这个世界著名长寿之乡探索长寿奥秘的国内外游客,切身感受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老孝老的传统美德。

  广西各民族经济发展上“互助”,生活空间上“互嵌”,文化传承上“互融”,在凝心聚力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的征程上,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越筑越牢……(刘政强)

+1
【纠错】 责任编辑: 谷雨
新闻评论
01007025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8967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