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力谱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篇章-新华网
新华网 > 广西 > 正文
2023 10/15 09:06:03
来源:广西日报

奋力谱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篇章

字体:

【原标题】奋力谱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篇章——广西牢记嘱托勇担使命在推动绿色发展上实现更大进展

  绿城南宁,花团锦簇、霓虹璀璨;山水桂林,漓江蜿蜒、梯田壮观;工业柳州,碧水悠悠、螺蛳飘香……在刚过去不久的中秋国庆假期,壮美广西再度“出圈”,成为人们向往的“诗和远方”。

  回首一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在推动绿色发展上实现更大进展,也是总书记在参加党的二十大广西代表团讨论时对广西提出的“五个更大”重要要求之一。

  阔步新征程。自治区党委、政府始终牢记嘱托,团结带领各族干部群众,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坚定不移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西“五个更大”重要要求、视察广西“4·27”重要讲话和对广西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加快美丽广西和生态文明强区建设,不断厚植生态环境优势,奋力谱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广西篇章。

  如今的八桂大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绚美城市与美丽乡村交相辉映,秀美山水与美好生活有机融合……一幅宜居康寿、生活幸福的美丽画卷徐徐展开。

  守护好广西的山山水水,筑牢我国南方生态安全屏障

  蓝天、碧水、净土,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强烈关切。守护好广西的山山水水,使八桂大地青山常在、清水长流、空气常新,是对总书记殷切嘱托的最好回答。

  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南宁处处都是‘那考河’……”9月26日,在南宁召开的全国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城市现场观摩会上,外省代表纷纷赞叹。那考河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入选住建部第一批海绵城市建设典型案例。

  如何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海湿地系统治理和修复,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2022年,南宁成为全国首批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城市后,截至目前全市51条农村黑臭水体已完成治理46条,让水清、岸绿、景美、人和的乡村美景重新回到群众身边。

  一地一域的发展,是全局全域的缩影。

  一年以来,广西先后出台《中国共产党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关于厚植生态环境优势推动绿色发展迈出新步伐的决定》《关于深入贯彻“五个更大”重要要求全面建设新时代壮美广西的意见》等系列文件和举措,就推动绿色发展实现更大进展作出系统部署,凝聚绿色发展的强大合力,加快建设美丽广西和生态文明强区,坚决扛起保护秀美山水、筑牢南方生态安全屏障的重大责任。

  统筹推进左右江与漓江流域生态保护和修复、珠江—西江千里绿色生态走廊建设和森林质量提升项目,提升植被水土保持功能,持续提高森林水源涵养功能,保持山水生态的原真性和完整性,积极创建西南岩溶国家公园(广西),打造典型岩溶生态系统示范区……一系列举措陆续落地实施,广西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生态环境质量稳居全国前列,生态优势金不换理念深入人心。

  生态环境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广西生态环境质量持续保持全国前列;全区已建成自然保护地223个,生物多样性丰富度居全国第3位;白头叶猴数量由20世纪80年代的300多只增至1400多只,获评“生物多样性100+全球典型案例”……广西的天更蓝、水更清、海更碧、地更绿,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也更真切、更深厚、更饱满。

  积极稳妥推进“双碳”工作,加快产业绿色转型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加快绿色化、低碳化的高质量发展阶段,更需要正确处理“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快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坚持把绿色低碳发展作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治本之策,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

  9月18日,在第一届中国—东盟国家蓝色经济论坛开幕式上,主办方获赠140吨来自钦州市海洋生态修复项目新增红树林碳汇,这也是广西首次创新性通过“蓝碳”(海洋碳汇)交易实现“零碳”办会。

位于北海市合浦县的广西山口红树林生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景观。冯国庆 摄

  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是新时代壮美广西建设必须跨越的重大关口。广西坚持先立后破,稳妥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积极参与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建设,大力实施碳达峰十大行动,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努力在绿色转型中实现更好更快发展。

  如何突出减污降碳、打好绿色转型牌?各市县直面这一关键问题,各显其能,不断塑造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

  南宁市落实碳达峰“十大行动”,在强化煤电、建材、板材、制糖等行业的深度治理的同时,大力发展新能源、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等绿色产业,引进比亚迪等一批龙头企业落地;

  百色市坚持构建生态产业链,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大力发展绿色铝产业,2022年铝产业产值首次突破千亿元,成为全国少有的全产业链集聚区之一;

  梧州市藤县加快推进陶瓷产业绿色转型升级和科技创新,实现陶瓷产业节能、降耗、减污、增效,坚定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轻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推进“双碳”工作,能源是主战场。2022年7月,中国石油广西石化炼化一体化转型升级项目全面启动,开启由“燃料型”向“化工产品和有机材料型”转化,迈出了广西石化产业绿色化、高端化发展的新步伐。

  自治区发展改革委提供的统计数据显示,广西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落实国家能耗调控优化政策——通过实施基础设施补短板“能源网”大会战三年行动,今年1—7月完成投资401.71亿元;“十四五”以来,全区累计新增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近1000万千瓦,约占全区新增电源装机容量的74%。

  为积极行动应对气候变化,广西印发实施应对气候变化重点任务(2023—2025年),积极参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做好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第二个履约周期配额管理工作;累计创建国家级绿色园区8个、绿色工厂67个,低碳产品认证获证企业和证书数量全国第一。

  伴随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加快绿色低碳发展,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在广西越发深入人心,着力构建的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和后劲。

  始终坚持“两山”理念,发展壮大特色生态经济

  广西山清水秀生态美,发展壮大特色生态经济具备良好基础。

  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指导下,广西认真念好“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八字真经,拓宽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坚持绿色产业化、产业绿色化两条腿走路。

  作为农业大省(区),广西进一步打好“绿色牌”“富硒牌”“长寿牌”。通过引领农业绿色发展,成功升级打造了粮食、蔗糖、水果、蔬菜、渔业、优质家畜等6个千亿元产业,培育了一批全国知名农业品牌。截至今年9月,全区总共有46个产品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

  丰富的森林资源,让生态林业持续增长有了充足的“绿色家底”。广西全力加快建设现代林业强区,持续加大对林业支柱产业和林源生物制药、森林旅游、香料香精等特色优势产业的招商引资力度。自治区林业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区林业经济运行加快回升向好,全区林草产业总产值达到3927亿元,同比增长19.42%。

  深入实施绿色制造工程,工业领域低碳工艺革新和数字化转型进一步加快。以柳州市为例,通过在新能源汽车产业持续发力,2022年全市新能源汽车产量66.7万辆、占全国比重近十分之一,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突破50%,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柳州模式”上升为“广西模式”。

  以生态“含绿量”提升发展“含金量”。为充分激活生态服务业这一“绿色经济”新引擎,广西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风范、广西特色、桂林经典”标准抓好规划设计,组织编制《打造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规划纲要》等文件;加快发展大健康产业,深入推进北部湾国际滨海度假胜地、巴马国际长寿养生旅游胜地和防城港国际医学开放试验区建设,打造国际知名的宜居康养胜地和世界文化旅游重要目的地,努力创造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良好环境。

  截至目前,广西累计创建5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16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20个自治区生态特色文化旅游示范镇和100个自治区生态特色文化旅游示范村,打造了一批绿色发展的先进典型。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一份写在绿水青山间的答卷,更是一份写在人民心里的答卷。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为广西绿色发展把舵领航,广西牢记嘱托,把绿色发展置于“国之大者”中去考量,用饱含“绿色含金量”的高质量发展,坚定不移地走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八桂大地上,5700万广西人民在向着这一美好愿景凝心聚力,踔厉奋进。(记者 余锋 通讯员 昌苗苗 实习生 文佳俊)

  广西绿色发展成果喜人

  1 生态环境质量持续保持全国前列

  2022年,广西生态质量指数居全国第二,地表水水质优良比例达100%(全国排名并列第一),近岸海域水质优良面积比例居全国第二。今年1—9月,广西生态环境质量稳中向好。

  2 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显著

  目前,广西生物多样性丰富度居全国第三,野生动植物种类数量达1.8万多种,

  其中五年来新发现植物新种50余种,陆生野生脊椎动物新种136种。

  3 持续筑牢我国南方生态安全屏障

  目前,广西共建立自然保护地223处,国际重要湿地增至4处。

  4 红树林保护成效明显

  目前,广西红树林总面积达9412.11公顷,占全国的34.7%,居全国第二。

  5 大力发展绿色经济

  累计创建国家级绿色园区8个、绿色工厂67个,低碳产品认证获证企业和证书数量居全国第一。

  (数据来源:自治区生态环境厅、自治区发展改革委等相关部门 记者 余锋/整理 何冬玲/制图)

【纠错】 【责任编辑:刘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