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越边境苗寨的求学路变迁-新华网
新华网 > 广西 > 正文
2024 01/22 09:44:47
来源:新华网

中越边境苗寨的求学路变迁

字体:

2023年12月28日,在广西靖西市龙邦镇大莫村弄关教学点,李春谋在给学生上课。新华社记者 徐海涛 摄

  新华社南宁1月22日电(记者徐海涛)沿着环山通屯水泥路走进地处中越边境的大莫村弄关屯,一个小学教学点坐落于此,两层教学楼与附近的青山白墙相衬成景,冬日的校园里传来琅琅读书声。

  广西是中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自治区,与越南高平省茶岭县相邻的大莫村是广西靖西市龙邦镇的边远山村之一。

  有着50多户村民的弄关屯是一个典型的苗寨,屯里至今保留着芦笙舞等苗族习俗。在弄关教学点,校园的电子铃按时响起,声音回荡在山间,这段旋律是这个苗寨极为珍视的“节拍”。

  “弄关教学点主要开设小学一二年级,现有20多名学生。孩子们上学很方便,家里离学校最远的也仅有500米左右的距离。”教学点负责人李春谋说,教学点配备了2名教师,还有1名工作人员给孩子做营养午餐。

2023年12月28日,在广西靖西市龙邦镇大莫村弄关教学点,李春谋在给学生上课。新华社记者 徐海涛 摄

  李春谋是弄关屯走出的第一位“中师班”毕业生,今年是他在家乡从事教学工作的第25年。李春谋介绍,作为一个边境苗寨,昔日的弄关屯交通闭塞,孩子求学之路充满坎坷,从屯里到乡镇就要走几个小时山路,更难言赴外地读书。

  “屯里辍学现象曾经较为普遍,不少人小学都没读完。我父母基本没读过书,兄弟姐妹也差点辍学。”李春谋回忆,家里曾有4亩多玉米地,父母靠着辛勤劳作和一点木工手艺维持着一个大家庭的生活。

  20世纪90年代,由于家境困难,在靖西城区读“中师班”的李春谋也一度主动退学。彼时在靖西支教的广西艺术学院教师覃超柏得知这一情况后,辗转来到龙邦镇,然后走了3个多小时山路找到李春谋,答应资助其完成学业。

  “当时屯里的小学也停课了。”李春谋说,相较于摇铃,哨子声传得远,吹哨子曾是小学上下课的“铃声”,母校“关门”后的寂静让人心里特别不是滋味。“覃老师当时和我约定,资助完后,我要回村里教书,帮家乡做些贡献。”

  1999年,李春谋毕业后回村当起老师,重新吹响校园的哨声。2004年底,屯里原有的教学楼因为年久成了危房,亟待选址新建。由于石山地区平地难寻,李春谋和父母商议,决定无偿拿出自家2亩多地作为学校新址。

2023年12月28日拍摄的广西靖西市龙邦镇大莫村弄关教学点外景。新华社记者 徐海涛 摄

  “新学校投入使用刚好赶在‘六一’儿童节前,村里就像迎来大喜事一样,特别热闹。”在教学点坚守多年的李春谋对往昔场景记忆犹新。山坳深处,弄关教学点长期是屯里最漂亮的建筑物,一批批孩子从这里开始求学之路,走出大山。

  近年来,随着兴边富民行动持续推进,苗寨各类基础设施不断更新,孩子们有了新的篮球场、图书室、食堂,教室里多了多媒体教学设备,校园的铃声也改为电子播放。

  2022年,广西还印发《广西边境地区教育提升工程实施方案》,启动实施边境地区教育提升工程。

  除了进一步夯实“硬件”支撑之外,广西还集中优势资源对边境地区200所薄弱学校开展组团式教育帮扶,实施大学生援边支教计划,加强优质教育资源推广应用,开展边境地区学校文化建设,大幅提升边境地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临近农历春节,不少返乡村民忙着装修房屋、购置年货。“现在边民的日子越过越好,屯里的汽车也多了起来。”会讲苗话、壮话、普通话的李春谋告诉记者,靖西以壮族为主,但各民族长期以来亲如一家,节日期间各村屯交流更是热闹。

  傍晚时分,放学铃声响起。谈及新一年的愿望,李春谋指着篮球场上的孩子们说:“教育改变了我的人生,我坚守在这里,也是盼望着苗寨孩子都能有更好的未来。”

【纠错】 【责任编辑:周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