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弃矿区变身竹林绿海-新华网
新华网 > 广西 > 政务信息推广 > 正文
2024 03/13 18:45:08
来源:贵港日报

废弃矿区变身竹林绿海

字体:

原标题:废弃矿区变身竹林绿海

金垌村麻竹基地航拍图。(记者熊耀章摄)

工人在厂房里切竹笋。(记者姜佳坤摄)

  三月,天气回暖,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在桂平市木圭镇金垌村,今年55岁的李学华望着3000亩摇曳生姿、绿意盎然的竹林,露出了笑容。谁也想不到,这里原本是沟壑纵横、地表裸露的废弃矿区。

  水土流失、矿坑遍布、支离破碎,废弃的矿区成为金垌村的一道“伤疤”,也是当地多年来生态建设的最大难题。

  三年前,李学华主动承包了这片废弃矿区,开始生态治理。他不惜将多年自主创业盈利所得陆续投入进来,先后种下竹苗近7.6万株,昔日的废弃矿区变成了竹林绿海。

  这几年,为了这片竹林,李学华耗尽积蓄、倾尽心力。他说:“虽然挣的钱不多,但是能够带领村民一起致富,我感到很自豪。”

  “为了这片竹林,我从富翁变‘负翁’!”

  木圭镇位于桂平市东北角,与平南县接壤。该镇过去是广西有名的锰矿产地。经过多年开采,留下了一片片废弃矿区,荒山、荒坡、荒地、荒塘随处可见。

  “最深的矿井有几十米深,对本地情况不熟悉的人,不敢轻易进入矿区。”金垌村党总支部书记徐月长告诉记者,20年前,为了发展经济,当地相继开办多个采矿场。采矿场停办后,由于整个矿区表面剩下的都是黏重、贫瘠的高岭土和石块,没有养分可供植物生长,没有人愿意在废弃的矿区耕种。矿区成为生态脆弱区,也成为当地人的心头之痛。

  李学华是木圭镇四德村人,看到家乡的土地遭破坏,同样十分心痛。他是当地有名的商人,高中毕业后外出打拼,先后经营林木种树、木板加工、民营医院等,积累了丰厚的资产。“以前每次回老家,看到这几千亩荒地一道道沟壑,地形支离破碎,深感痛惜。”李学华说,在下定决心承包废弃矿区前,他一直在琢磨种啥树种,才能实现山体增绿、农民增收、公司增效。

  2021年初,李学华通过多方渠道,了解到麻竹耐热、耐寒、耐旱、耐风,而且种植管理较为简单,有着周期短、见效快、收益高等特点。麻竹笋清脆香甜,富含各种维生素,深受消费者青睐;竹子粗大、壁厚、茎直,竹质较松软,可做上等的造纸原料;还可利用竹叶提取黄酮、叶蛋白以及抗衰老物质,制作竹汁饮料、竹叶酒等,产品市场前景广阔。经过一段时间考察,李学华决定回家乡种植麻竹。

  2021年2月,在木圭镇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及金垌村村“两委”的支持下,李学华牵头成立桂平市竹海种养专业合作社,租赁该镇金垌、龙安等村废弃矿区土地3000亩,购进钩机等设备,建设麻竹基地。“镇党委、政府信任我,村民支持我,能为乡村振兴做点实实在在的事,我有信心把这片荒地变成一片绿洲。”李学华信心满满地说。

  为改善矿区的土壤,李学华请来数十名钩机师傅,把较深的矿坑一个个填平,紧接着投入数百万元购买有机肥和农家肥。施了肥的土壤得到改善,李学华又到广东省购买麻竹良种苗。2021年,李学华带领村民种下1600亩麻竹,2022年,增种1100多亩,去年,又扩种300多亩。短短的三年时间,原本10余年来废弃的矿区重新焕发生机。

  矿区变绿了,李学华的腰包却空了。填矿坑、买肥料、种竹苗、建厂房……李学华花费了大量资金。截至目前,该基地已累计投入2000多万元。“我除了向银行贷款,还联系亲朋好友四处筹措资金,我现在负债累累。”李学华笑着说,为了这片竹林,他从富翁变成了“负翁”。

  眼看着丈夫把多年的积蓄全部投入到废弃的矿区,李学华的妻子黄桂红却坚定地说:“无论他做什么,我都支持他。”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竹苗种下去还只是矿区复绿的第一步,如何保证竹苗存活并使之快速长大、长笋才是最终目标。三年来,李学华时常和村民吃住在基地。除草、施肥、浇水……李学华和工人精心呵护着这片竹林。

  功夫不负有心人,基地种下的竹苗成活率达95%以上。麻竹基地于2022年5月迎来第一次竹笋采收,鲜笋市场批发价每公斤卖到3—3.6元,经济效益可观。

  为带动群众增收致富,李学华的麻竹基地按照“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运作,为当地及周边村脱贫户、村民提供200多个就业岗位。“这里离家近,几分钟就到了,现在家里也没有农活干,有空就过来做工,一个月增加2000多元收入,真正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在麻竹基地干活的金垌村脱贫户梁玉梅高兴地说。

  为了麻竹基地的可持续发展,李学华不断优化管理方式。他把整个基地划分成多个板块,分给金垌村及周边村的农户管理。少的认管几亩地,多则认管上百亩。离家远的农户,李学华还给他们提供住宿。“目前,基地吸纳了200多户农户参与管理。”李学华告诉记者,肥料、采笋的工具及运输的车辆等,由他负责购买并分发给农户。认管的农户只需管理好自己负责的片区,管得越好,竹笋产量越高,得到的工钱也就越多。

  这种管理模式吸引了不少外地的工人前来工作。来自百色市德保县的谭卫民和妻子,以及两名同乡认管100多亩麻竹。他们四人主要负责认管片区的除草、施肥、浇水、采笋、砍竹子等工作。“竹子太密的话,不仅会消耗大量的肥料,还会影响竹笋的生长。”3月5日,谭卫民一边利索地砍掉多余的竹子,一边对记者说道,去年,他们管理的片区长出很多竹笋。在5月中旬到11月中旬的采笋季,他和妻子一共挣了8万多元。

  这两年,李学华加大投资力度,相继建成竹制品仓储、保鲜、加工等车间。“我们除了卖鲜笋,也加工酸笋和干笋,销路不用愁。”李学华说,种下麻竹的第二年,亩产竹笋350多公斤,第三年亩产可以达到500公斤至1000公斤,第四年盛产期亩产可以达到1000公斤至2000公斤。去年,麻竹基地产出1000多吨鲜笋,鲜笋腌制成的酸笋销往柳州市的螺蛳粉企业以及各大实体店,年产值超500万元。

  “今年,基地将迎来第一个盛产年,基本可以实现矿区复绿、农民增收、公司增效这三大效益。”李学华高兴地说,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他对基地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

  “后半辈子就干这件事,必须干好!”

  “这几年,我基本天天往基地跑。”李学华坦言,基地需要操心的事很多,顾得了基地,就顾不了家庭,家里的事主要靠妻子打理。

  为了管理好麻竹基地,李学华多次走访区内外麻竹示范基地,借鉴先进麻竹生产管理经验,邀请广西师范大学、广西林科院等院校的专家到现场进行科学规划和技术指导。经过不断探索、实践、总结,李学华制定出科学高效的麻竹种植管理办法,在竹林中修筑铺道,把竹林像梯田一样归整起来,方便施肥、收获、运输。他还因地制宜,建立滴灌网络体系,对麻竹施肥灌溉“有的放矢”,大大提高了竹笋的产量和质量。

  看到丈夫为了麻竹基地如此辛劳,黄桂红心疼不已:“劝也没用,他就是这样,打拼了半辈子,闲不住,现在一心就想守着这片竹林。”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李学华说,麻竹种植是一项优质的绿色可持续发展产业,既绿化乡村又让当地村民增加收入。2021年,基地获评桂平市村级竹笋种植示范基地;2022年,基地被认定为桂平市乡镇级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园。

  “后半辈子就干这件事,必须干好!”李学华豪情满怀地说,竹林的“蓝图”都在他的脑子里装着,未来将进一步延长麻竹的产业链。

  如今,歇下来时,李学华最喜欢做的事,就是登上高处,远眺自己倾尽心血的“战果”。微风习习,山坡上的绿,像起伏的浪,一层一层,摇曳生姿。(记者 姜佳坤)

【纠错】 【责任编辑:蒋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