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绣球“绣”出“新”活力-新华网
新华网 > 广西 > 政务信息推广 > 正文
2024 03/13 18:40:55
来源:右江日报

小绣球“绣”出“新”活力

字体:

  【原标题】小绣球“绣”出“新”活力

  近年来,靖西市立足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实践创新基地,汇聚统战资源,做好做大做优“绣球”文章,引导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助力乡村振兴。

  以新制胜,推动产业提档升级。发挥“红色能量”。充分发挥市壮族绣球协会党支部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创新非遗传承模式,依托民族文化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基地,举办农民绣球制作技艺培训班,加强对绣球制作技艺的普及与传承。截至目前,已举办绣球技艺培训2000多场,受益群众2万多人。建立壮族绣球专家工作室2个,培养壮大绣球制作骨干人才队伍,基地内有从事绣球产品创作的新的社会阶层人士21名。做优“以赛促技”。引导“绣娘”积极参加政府和企业举办的各类“绣娘”技艺比赛,互相学习借鉴经验,不断提升自身技艺,现场评选出的优胜者还能获得政府颁发的荣誉证书以及“绣蕴坊”的年底福利奖励,助力企业发展壮大,促进庭院经济新业态可持续发展。做大融合文章。以绣球为主打产品,在网络购物平台开展“市长带货直播”“电商大集”等活动,建设以壮锦绣球为主题的民间民俗展、非遗展示馆,进而带动当地“农民画”、提线木偶戏、南路壮剧等文化产业发展,让农民通过绣球从乡村旅游中获得更多实在收益。目前,该市共有壮族绣球特色农家乐8家,民宿26家,每户村民年增收超过2万元。

  以快破局,推动打造特色品牌。推进“文农旅”融合,将绣球文化与旅游景区紧密结合,在旅游景区放大绣球元素,在“七夕绣球节”唱山歌、抛绣球等民族节庆活动中开展传统文化体验项目。2023年,该市实现旅游综合收入超1000万元,带动绣球手艺人1510人实现“家门口”就业。促进“跨界搭桥”,推动“传统技艺+现代创意”相融合,创新设计绣球灯、绣球摆件、绣球钥匙扣、绣球汽车挂饰、绣球香包、中草药绣球、绣球沙包等众多实用型绣球款式,推动靖西绣球文创产品标准化、特色化、品牌化发展。

  以闯开路,推动共富可感可及。构建“企业+协会+农户”的合作共赢模式,形成“企村户”同向发力的庭院绣球发展态势,帮助绣球手艺人年人均增收1万元以上,同时完善线上网络电商和线下实体展示体验融合发展营销模式。绣蕴坊新阶层实践创新基地、靖西壮锦厂等4家企业设立“锦绣靖西·先锋主播”并开启“互联网+基地+绣球”模式,做大绣球产业。2023年,企业辐射产业链带动就业2000多人,免费培训2万多人次,发展潜力“绣娘”2000多人,带动20多个村屯500多位“绣娘”参与发展非遗绣球产业。依托易地搬迁老乡家园产业园建设,动员搬迁妇女参与到绣球制作中,实现就近就业和居家灵活就业增加收入。释放政策扶持红利,将旧州街建成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示范基地,带动抱团发展形成规模效应,吸引50位优秀绣球协会会员长期合作,带动旧州一带1500多位村民重新回到“庭院绣球经济”,打造“旧州绣球一条街”,实现“背着娃、绣着花、养着老、护着家”,从事绣球制作的“庭院经济”,让小绣球带动农村妇女就近就业和居家灵活就业。(黄凤云 潘涛)

【纠错】 【责任编辑:周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