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博物馆里感受民族文化交融之美
一器一典窥古韵,方寸之间览千年。
邕江之畔,广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历史文化展,正在广西民族博物馆展出。
8月24日,“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主题宣传之“八桂大地展新颜”采访团的记者走进展厅参观。
展出的295件(套)文物穿越岁月长河,生动展示了广西各民族为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
“广西各族人民与全国各族人民一道,共辟辽阔疆域、共书悠久历史、共创灿烂文化、共育伟大民族精神,共同组成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格局。”广西民族博物馆副馆长麦西介绍。
壮族古壮字歌本、京族喃字经书、毛南族土俗字经书……各民族的文字古籍,静静陈列在展柜中,散发出厚重的历史韵味。
语言文字是中华文化连续性的重要体现,也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见证。
“广西各民族在创建自己的文字时,借鉴了汉字的造字法,例如古壮字、京族喃字、水族水书等。”广西民族博物馆讲解员覃婷介绍。
广西被称为“铜鼓之乡”。穿越2000多年历史,铜鼓已经成为广西各民族共有共享的文化符号。时至今日,广西许多地方仍在使用铜鼓,民族的交融让鼓声回响千年。
“文物就是最直观的见证。”广西民族大学民族研究中心主任李富强教授说,各民族文化在中华历史长河中交融浸润、熔铸淬炼,最终凝结成海纳百川的中华文化。
距南宁180公里开外的防城港东兴市,骤雨初歇,艳阳高照,海风轻拂金色沙滩。
北部湾之滨的东兴京族博物馆,琴声袅袅,沁人心脾。
正在演奏的是非遗传承人赵霞,她手中的独弦琴是京族人民的特有乐器,只有一根弦,却能弹百种音,还可以演奏超过3个八度的音程。
伴随着独弦琴的优美旋律,一些采访团成员不禁跟着哼唱起来:“我爱你中国,我爱你中国……”
“独弦琴不仅能演奏京族歌曲,演奏其他地方的歌曲也是别具风味。”赵霞说,一根琴弦奏百曲,是中华民族一家亲,相互交融共同进步的最好体现。
高跷捕鱼、拉大网……置身京族博物馆,海洋的味道扑面而来,京族人滨海艰苦劳作的场景浮现眼前。过去,京族三岛没有陆路可通,岛上居民长期缺粮,生活困苦,祖祖辈辈以打鱼为生。直到上世纪70年代,当地各族人民团结起来围海造田,自此连成一片与大陆相通,京族群众才告别了不能大量生产粮食的历史。
浩瀚的北部湾波涛依旧,但世代赶海而生、以渔为业的京族人,生产生活变化已然翻天覆地。
这些年,在党和政府支持下,京族群众和当地各族群众一起,发展起了特色滨海旅游业,加入了蓬勃发展的边境贸易,建起了现代化海洋牧场……靠着多元化发展新路,当地群众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壮锦、苗衣、侗绣,绽放文化传承交融之美;鼓楼、风雨桥、吊脚楼,成为壮美广西文化标识;铜鼓、芦笙、独弦琴,是回响在八桂大地上的美妙乐章……在广西这片热土上,各民族文化交流互鉴,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共同构筑了各族人民共有精神家园。(记者 何明华 魏碧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