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全媒+|教书育人“夫妻档”——广西乡村教师调研采访影像志-新华网
新华网 > 广西 > 正文
2024 09/09 08:19:28
来源:新华网

新华全媒+|教书育人“夫妻档”——广西乡村教师调研采访影像志

字体:

  新华社照片,南宁,2024年9月8日

  拼版照片:在广西南宁市邕宁区蒲庙镇光和小学那岳教学点,莫庆如老师(左图)、梁金养老师(右图)在给学生上课(9月6日摄)。莫庆如和梁金养是这所教学点的一对夫妻教师,他们分别在2004年和2005年到这里工作,2022年因敬业奉献一起登上“中国好人榜”。

  2012年至今,记者走进广西20多个县130多所大山学校,用7万多张照片陆续记录了300多名老师的工作与生活。这些老师不少是“夫妻档”,为了让适龄孩子一个都不少、一个都不掉队地接受义务教育,他们双双坚守平凡的教书育人讲台上,从青春到白发,不曾轻言离开。

  新华社记者 陆波岸 摄

  

  新华社照片,南宁,2024年9月8日

  拼版照片:在广西南宁市邕宁区蒲庙镇光和小学那岳教学点,莫庆如老师带领学生做课间操(上图);梁金养老师带领学生跑步(下图)(9月6日摄)。莫庆如和梁金养是这所教学点的一对夫妻教师,他们分别在2004年和2005年到这里工作,2022年因敬业奉献一起登上“中国好人榜”。

  2012年至今,记者走进广西20多个县130多所大山学校,用7万多张照片陆续记录了300多名老师的工作与生活。这些老师不少是“夫妻档”,为了让适龄孩子一个都不少、一个都不掉队地接受义务教育,他们双双坚守平凡的教书育人讲台上,从青春到白发,不曾轻言离开。

  新华社记者 陆波岸 摄

  

  新华社照片,南宁,2024年9月8日

  拼版照片:在广西南宁市邕宁区蒲庙镇光和小学那岳教学点,梁金养老师在做升国旗准备(上图);莫庆如老师在给学生上课(下图)(9月6日摄)。莫庆如和梁金养是这所教学点的一对夫妻教师,他们分别在2004年和2005年到这里工作,2022年因敬业奉献一起登上“中国好人榜”。

  2012年至今,记者走进广西20多个县130多所大山学校,用7万多张照片陆续记录了300多名老师的工作与生活。这些老师不少是“夫妻档”,为了让适龄孩子一个都不少、一个都不掉队地接受义务教育,他们双双坚守平凡的教书育人讲台上,从青春到白发,不曾轻言离开。

  新华社记者 陆波岸 摄

  

  新华社照片,南宁,2024年9月8日

  拼版照片:在广西南宁市邕宁区中和镇中心学校周禄教学点,何海香老师在给学生上课(右图);劳国奁老师在辅导学生功课(左图)(9月4日摄)。何海香和劳国奁是这所教学点的一对夫妻教师,他们都是2019年2月来到这里工作。

  2012年至今,记者走进广西20多个县130多所大山学校,用7万多张照片陆续记录了300多名老师的工作与生活。这些老师不少是“夫妻档”,为了让适龄孩子一个都不少、一个都不掉队地接受义务教育,他们双双坚守平凡的教书育人讲台上,从青春到白发,不曾轻言离开。

  新华社记者 陆波岸 摄

  

  新华社照片,南宁,2024年9月8日

  拼版照片:在广西南宁市邕宁区中和镇中心学校周禄教学点,何海香老师在给学生上课(上图);劳国奁老师在批改学生作业(下图)(9月4日摄)。何海香和劳国奁是这所教学点的一对夫妻教师,他们都是2019年2月来到这里工作。

  2012年至今,记者走进广西20多个县130多所大山学校,用7万多张照片陆续记录了300多名老师的工作与生活。这些老师不少是“夫妻档”,为了让适龄孩子一个都不少、一个都不掉队地接受义务教育,他们双双坚守平凡的教书育人讲台上,从青春到白发,不曾轻言离开。

  新华社记者 陆波岸 摄

  

  新华社照片,南宁,2024年9月8日

  拼版照片:在广西南宁市邕宁区中和镇中心学校周禄教学点,何海香老师在给学生上课(上图);劳国奁老师在辅导学生功课(下图)(9月4日摄)。何海香和劳国奁是这所教学点的一对夫妻教师,他们都是2019年2月来到这里工作。

  2012年至今,记者走进广西20多个县130多所大山学校,用7万多张照片陆续记录了300多名老师的工作与生活。这些老师不少是“夫妻档”,为了让适龄孩子一个都不少、一个都不掉队地接受义务教育,他们双双坚守平凡的教书育人讲台上,从青春到白发,不曾轻言离开。

  新华社记者 陆波岸 摄

  

  新华社照片,南宁,2024年9月8日

  拼版照片:在广西南宁市邕宁区中和镇中心学校周禄教学点,黄宏芳老师(左图)、玉济侯老师(右图)在给学生上课(9月4日摄)。黄宏芳和玉济侯是这所教学点的一对夫妻教师,他们分别于2003年9月和2001年3月到这里工作。

  2012年至今,记者走进广西20多个县130多所大山学校,用7万多张照片陆续记录了300多名老师的工作与生活。这些老师不少是“夫妻档”,为了让适龄孩子一个都不少、一个都不掉队地接受义务教育,他们双双坚守平凡的教书育人讲台上,从青春到白发,不曾轻言离开。

  新华社记者 陆波岸 摄

  

  新华社照片,南宁,2024年9月8日

  拼版照片:在广西南宁市邕宁区中和镇中心学校周禄教学点,黄宏芳老师(上图)、玉济侯老师(下图)在辅导学生功课(9月4日摄)。黄宏芳和玉济侯是这所教学点的一对夫妻教师,他们分别于2003年9月和2001年3月到这里工作。

  2012年至今,记者走进广西20多个县130多所大山学校,用7万多张照片陆续记录了300多名老师的工作与生活。这些老师不少是“夫妻档”,为了让适龄孩子一个都不少、一个都不掉队地接受义务教育,他们双双坚守平凡的教书育人讲台上,从青春到白发,不曾轻言离开。

  新华社记者 陆波岸 摄

  

  新华社照片,南宁,2024年9月8日

  拼版照片:在广西南宁市邕宁区中和镇中心学校周禄教学点,黄宏芳老师课间和学生交流(上图);玉济侯老师在辅导学生功课(下图)(9月4日摄)。黄宏芳和玉济侯是这所教学点的一对夫妻教师,他们分别于2003年9月和2001年3月到这里工作。

  2012年至今,记者走进广西20多个县130多所大山学校,用7万多张照片陆续记录了300多名老师的工作与生活。这些老师不少是“夫妻档”,为了让适龄孩子一个都不少、一个都不掉队地接受义务教育,他们双双坚守平凡的教书育人讲台上,从青春到白发,不曾轻言离开。

  新华社记者 陆波岸 摄

  

  新华社照片,南宁,2024年9月8日

  拼版照片:在广西南宁市邕宁区中和镇中心学校周禄教学点,黄宏芳老师在帮一名学生系红领巾(上图);玉济侯老师在维持学生排队打午饭秩序(下图)(9月4日摄)。黄宏芳和玉济侯是这所教学点的一对夫妻教师,他们分别于2003年9月和2001年3月到这里工作。

  2012年至今,记者走进广西20多个县130多所大山学校,用7万多张照片陆续记录了300多名老师的工作与生活。这些老师不少是“夫妻档”,为了让适龄孩子一个都不少、一个都不掉队地接受义务教育,他们双双坚守平凡的教书育人讲台上,从青春到白发,不曾轻言离开。

  新华社记者 陆波岸 摄

  

  新华社照片,南宁,2024年9月8日

  拼版照片:在广西德保县东凌镇那王小学,黄秀碧老师(上图)、黄永勇老师(下图)在照顾学生午休(2023年3月22日摄)。那王小学只有黄秀碧和黄永勇这两名夫妻教师,他们分别在这里工作了31年和20年。他们每天除了给学生上课,为学生做午饭,晚上还要照顾住校生。

  2012年至今,记者走进广西20多个县130多所大山学校,用7万多张照片陆续记录了300多名老师的工作与生活。这些老师不少是“夫妻档”,为了让适龄孩子一个都不少、一个都不掉队地接受义务教育,他们双双坚守平凡的教书育人讲台上,从青春到白发,不曾轻言离开。

  新华社记者 陆波岸 摄

  

  新华社照片,南宁,2024年9月8日

  拼版照片:在广西德保县东凌镇那王小学,黄秀碧老师(右)和黄永勇老师课间和学生交流(上图);黄秀碧老师(左下图)、黄永勇老师(右下图)在辅导学生功课(2023年3月22日摄)。那王小学只有黄秀碧和黄永勇这两名夫妻教师,他们分别在这里工作了31年和20年。他们每天除了给学生上课,为学生做午饭,晚上还要照顾住校生。

  2012年至今,记者走进广西20多个县130多所大山学校,用7万多张照片陆续记录了300多名老师的工作与生活。这些老师不少是“夫妻档”,为了让适龄孩子一个都不少、一个都不掉队地接受义务教育,他们双双坚守平凡的教书育人讲台上,从青春到白发,不曾轻言离开。

  新华社记者 陆波岸 摄

  

  新华社照片,南宁,2024年9月8日

  新拼版照片:在广西德保县东凌镇那王小学,黄秀碧老师(左)和黄永勇老师在给学生做午饭(上图);黄秀碧老师(右)和黄永勇老师在给学生分午饭(下图)(2023年3月22日摄)。那王小学只有黄秀碧和黄永勇这两名夫妻教师,他们分别在这里工作了31年和20年。他们每天除了给学生上课,为学生做午饭,晚上还要照顾住校生。

  2012年至今,记者走进广西20多个县130多所大山学校,用7万多张照片陆续记录了300多名老师的工作与生活。这些老师不少是“夫妻档”,为了让适龄孩子一个都不少、一个都不掉队地接受义务教育,他们双双坚守平凡的教书育人讲台上,从青春到白发,不曾轻言离开。

  新华社记者 陆波岸 摄

  

  新华社照片,南宁,2024年9月8日

  拼版照片:在广西天等县进远乡进远村龙坚屯,梁碧莹老师(左)和农志鹏老师晚饭后指导儿子做作业(上图,2017年9月7日摄);在广西天等县进远乡进远村龙含教学点,农志鹏老师在辅导学生功课(左下图,2016年4月14日摄);在广西天等县进远乡进远村龙坚教学点,梁碧莹老师辅导学生功课(右下图,2015年6月18日摄)。梁碧莹和农志鹏是天等县进远乡一对夫妻教师,2008年至今一直在大山里不同教学点工作。

  2012年至今,记者走进广西20多个县130多所大山学校,用7万多张照片陆续记录了300多名老师的工作与生活。这些老师不少是“夫妻档”,为了让适龄孩子一个都不少、一个都不掉队地接受义务教育,他们双双坚守平凡的教书育人讲台上,从青春到白发,不曾轻言离开。

  新华社记者 陆波岸 摄

  

  新华社照片,南宁,2024年9月8日

  拼版照片:在广西天等县进远乡进远村龙坚教学点,梁碧莹老师在放学前交代学生回家路上注意安全(左图);在广西天等县进远乡进远村龙含教学点,农志鹏老师在放学前交代学生回家路上注意安全(右图)(2017年9月7日摄)。梁碧莹和农志鹏是天等县进远乡一对夫妻教师,2008年至今一直在大山里不同教学点工作。

  2012年至今,记者走进广西20多个县130多所大山学校,用7万多张照片陆续记录了300多名老师的工作与生活。这些老师不少是“夫妻档”,为了让适龄孩子一个都不少、一个都不掉队地接受义务教育,他们双双坚守平凡的教书育人讲台上,从青春到白发,不曾轻言离开。

  新华社记者 陆波岸 摄

  

  新华社照片,南宁,2024年9月8日

  拼版照片:在广西天等县进远乡梁碧莹、农志鹏和儿子在回家途中休息(上图,2017年9月7日摄);在广西天等县进远乡进远村龙含教学点,农志鹏老师在给学生上课(左下图,2016年4月14日摄);在广西天等县进远乡进远村龙坚教学点,梁碧莹老师在给学生上课(右下图,2016年4月14日摄)。梁碧莹和农志鹏是天等县进远乡一对夫妻教师,2008年至今一直在大山里不同教学点工作。

  2012年至今,记者走进广西20多个县130多所大山学校,用7万多张照片陆续记录了300多名老师的工作与生活。这些老师不少是“夫妻档”,为了让适龄孩子一个都不少、一个都不掉队地接受义务教育,他们双双坚守平凡的教书育人讲台上,从青春到白发,不曾轻言离开。

  新华社记者 陆波岸 摄

  

  新华社照片,南宁,2024年9月8日

  拼版照片:在广西天等县进远乡进远村龙坚教学点,梁碧莹老师在给学生上课(上图);在广西天等县进远乡进远村龙含教学点,农志鹏老师在给学生上课(下图)(2017年9月7日摄)。梁碧莹和农志鹏是天等县进远乡一对夫妻教师,2008年至今一直在大山里不同教学点工作。

  2012年至今,记者走进广西20多个县130多所大山学校,用7万多张照片陆续记录了300多名老师的工作与生活。这些老师不少是“夫妻档”,为了让适龄孩子一个都不少、一个都不掉队地接受义务教育,他们双双坚守平凡的教书育人讲台上,从青春到白发,不曾轻言离开。

  新华社记者 陆波岸 摄

  

  新华社照片,南宁,2024年9月8日

  拼版照片:广西南宁市邕宁区中和镇中心学校施灵教学点,孙春英老师(上图)、何国文老师(下图)在辅导学生功课(9月5日摄)。何国文和孙春英是这所教学点的一对夫妻教师,这所教学点目前只有3名老师。

  2012年至今,记者走进广西20多个县130多所大山学校,用7万多张照片陆续记录了300多名老师的工作与生活。这些老师不少是“夫妻档”,为了让适龄孩子一个都不少、一个都不掉队地接受义务教育,他们双双坚守平凡的教书育人讲台上,从青春到白发,不曾轻言离开。

  新华社记者 陆波岸 摄

  

  新华社照片,南宁,2024年9月8日

  拼版照片:在广西南宁市邕宁区中和镇中心学校施灵教学点,何国文老师(左)和孙春英老师在备课(上图);何国文老师(左下图)、孙春英老师(右下图)在给学生上课(9月5日摄)。何国文和孙春英是这所教学点的一对夫妻教师,这所教学点目前只有3名老师。

  2012年至今,记者走进广西20多个县130多所大山学校,用7万多张照片陆续记录了300多名老师的工作与生活。这些老师不少是“夫妻档”,为了让适龄孩子一个都不少、一个都不掉队地接受义务教育,他们双双坚守平凡的教书育人讲台上,从青春到白发,不曾轻言离开。

  新华社记者 陆波岸 摄

  

  新华社照片,南宁,2024年9月8日

  拼版照片:在广西南宁市邕宁区中和镇中心学校施灵教学点,孙春英老师(上图)、何国文老师(下图)在给学生上课(9月5日摄)。何国文和孙春英是这所教学点的一对夫妻教师,这所教学点目前只有3名老师。

  2012年至今,记者走进广西20多个县130多所大山学校,用7万多张照片陆续记录了300多名老师的工作与生活。这些老师不少是“夫妻档”,为了让适龄孩子一个都不少、一个都不掉队地接受义务教育,他们双双坚守平凡的教书育人讲台上,从青春到白发,不曾轻言离开。

  新华社记者 陆波岸 摄

  

  新华社照片,南宁,2024年9月8日

  拼版照片:在广西南宁市邕宁区中和镇坛西小学,方雪芝老师(上图)、杨铎老师(下图)在给学生上课(9月5日摄)。方雪芝和杨铎是这所学校的一对夫妻教师。

  2012年至今,记者走进广西20多个县130多所大山学校,用7万多张照片陆续记录了300多名老师的工作与生活。这些老师不少是“夫妻档”,为了让适龄孩子一个都不少、一个都不掉队地接受义务教育,他们双双坚守平凡的教书育人讲台上,从青春到白发,不曾轻言离开。

  新华社记者 陆波岸 摄

  

  新华社照片,南宁,2024年9月8日

  拼版照片:在广西南宁市邕宁区中和镇坛西小学,方雪芝老师(上图)、杨铎老师(下图)在辅导学生功课(9月5日摄)。方雪芝和杨铎是这所学校的一对夫妻教师。

  2012年至今,记者走进广西20多个县130多所大山学校,用7万多张照片陆续记录了300多名老师的工作与生活。这些老师不少是“夫妻档”,为了让适龄孩子一个都不少、一个都不掉队地接受义务教育,他们双双坚守平凡的教书育人讲台上,从青春到白发,不曾轻言离开。

  新华社记者 陆波岸 摄

  

  新华社照片,南宁,2024年9月8日

  拼版照片:在广西南宁市邕宁区中和镇平天小学,孙庆莲老师(上图)、张宝新老师(下图)在给学生上课(9月5日摄)。孙庆莲和张宝新是这所学校的一对夫妻教师。

  2012年至今,记者走进广西20多个县130多所大山学校,用7万多张照片陆续记录了300多名老师的工作与生活。这些老师不少是“夫妻档”,为了让适龄孩子一个都不少、一个都不掉队地接受义务教育,他们双双坚守平凡的教书育人讲台上,从青春到白发,不曾轻言离开。

  新华社记者 陆波岸 摄

  

  新华社照片,南宁,2024年9月8日

  拼版照片:在广西南宁市邕宁区中和镇中心学校那才教学点,孙少华老师在给学生上课(上图);施秉效老师在辅导学生功课(下图)(9月5日摄)。孙少华和施秉效是这所教学点的一对夫妻教师,他们分别于2008年和2007年到这里工作,这所教学点目前只有3名老师。

  2012年至今,记者走进广西20多个县130多所大山学校,用7万多张照片陆续记录了300多名老师的工作与生活。这些老师不少是“夫妻档”,为了让适龄孩子一个都不少、一个都不掉队地接受义务教育,他们双双坚守平凡的教书育人讲台上,从青春到白发,不曾轻言离开。

  新华社记者 陆波岸 摄

  

  新华社照片,南宁,2024年9月8日

  拼版照片:在广西南宁市邕宁区中和镇平天小学,孙庆莲老师(上图)、张宝新老师(下图)在给学生上课(9月5日摄)。孙庆莲和张宝新是这所学校的一对夫妻教师。

  2012年至今,记者走进广西20多个县130多所大山学校,用7万多张照片陆续记录了300多名老师的工作与生活。这些老师不少是“夫妻档”,为了让适龄孩子一个都不少、一个都不掉队地接受义务教育,他们双双坚守平凡的教书育人讲台上,从青春到白发,不曾轻言离开。

  新华社记者 陆波岸 摄

  

  新华社照片,南宁,2024年9月8日

  拼版照片:在广西南宁市邕宁区中和镇中心学校那才教学点,孙少华老师在给学生上课(上图);施秉效老师在辅导学生功课(下图)(9月5日摄)。孙少华和施秉效是这所教学点的一对夫妻教师,他们分别于2008年和2007年到这里工作,这所教学点目前只有3名老师。

  2012年至今,记者走进广西20多个县130多所大山学校,用7万多张照片陆续记录了300多名老师的工作与生活。这些老师不少是“夫妻档”,为了让适龄孩子一个都不少、一个都不掉队地接受义务教育,他们双双坚守平凡的教书育人讲台上,从青春到白发,不曾轻言离开。

  新华社记者 陆波岸 摄

【纠错】 【责任编辑:牙举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