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千年灵渠焕发新活力
“灵渠,清澈见底的河水和岸边的绿树,与湛蓝的天空相映成趣,交织出一幅美丽的图画。”兴安县居民盛久永现年79岁,40多年来,他用手中的相机为灵渠拍了上万张照片,记录着时代的变迁。
北有长城,南有灵渠。
灵渠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当代进行文化遗产保护、多功能水利工程利用、旅游开发以及教育和科研的重要对象。在兴安县有效的保护和合理的利用下,其价值被持续激活……
以水活旅,千年古渠焕新颜。
跟着盛久永的镜头,穿越灵渠历史。1939年,桂黄公路和湘桂铁路相继开通,有着两千多年航运史的灵渠,从此航运量渐渐减少,直至停运。停航后的灵渠,水位逐渐下降,目之所及多是泥水和杂草,人迹逐渐稀少。
2022年3月,覆盖灵渠南、北渠部分河段,累计长约6.5公里的灵渠清淤工程如期竣工。
同时,兴安县依托全国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试点项目,通过恢复河道基本功能、改善河湖水环境质量、激活乡村经济发展等措施,综合治理灵渠流域40余公里,新建护岸60余公里。
灵渠“复活”了。
灵渠蜿蜒的水道与周边自然环境、农田村落等构成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画卷。
“兴安县坚持‘管住岸上、盯好水里’,大力推进灵渠环境综合整治,实现了‘渠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目标。”兴安县县长韦远明说。
今年国庆假期,灵渠迎来一批又一批慕名而来的游客。
“咔嚓咔嚓”,国庆假期盛久永带着无人机再次来到灵渠,记录下游人如织的灵渠两岸。随着无人机的腾飞,一幅幅山青、水绿、游人怡然自得的照片不断呈现。
当人们乘坐小船畅游灵渠,仿佛穿越时空,体验到昔日“浮舟过岭,小桥飞霞,青山环抱,清流绕村”的美景,感受到这条千年古运河的灵动与神奇。
今年1—8月份,灵渠景区接待游客约41.3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15.13万元。今年国庆假期,灵渠景区共接待游客9.68万人次,同比增长42.56%,营业总收入62.89万元,同比增长29.6%。
以水富民,绘就富“村”山居图。
金秋时节,在兴安县溶江镇黄茅坝村,放眼望去数百亩葡萄陆续进入采摘期,空气中洋溢着葡萄的香甜气味。
“葡萄收成这么好,得感恩这条‘母亲渠’。”黄茅坝村的葡萄种植大户唐诚旺开心地说。
近年来,兴安县通过增建干支流渠道及对原有渠道和堰坝进行加固等举措扩大灵渠灌溉面积。如今,灵渠总灌溉面积已达6.5万亩,灌区覆盖兴安县的5个乡镇186个自然村,受益人口5.9万余人。灌区除种植水稻外,还种植葡萄、柑橘、草莓等经济作物。
兴安县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兴安县围绕灵渠探索“旅游+水利”和“旅游+农业”的融合发展模式,对漓江上游流域沿岸72个村屯进行改造和提升,打造一批现代农业示范区,灵渠南渠国家级田园综合体等项目也稳步推进中,“三乡七肆六十屯,一渠两岸百里画”的梦想将照进现实。
水系不断流,文脉不断根。
桂林市把灵渠保护提升作为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的重要内容,制定实施《桂林市灵渠保护条例》,完成《灵渠保护规划》编制,挂牌成立灵渠博物院,全面加强灵渠的水利、军事、交通等历史功能价值研究。
2018年,灵渠成功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使得灵渠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大大提升。灵渠距离“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又近了一步。
2023年7月,世界运河大会研讨会在桂林市兴安县灵渠畔举办,与会专家学者共同探讨运河文化保护传承,为“活态遗产”保护与利用提供智力支撑,助力打造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
“对比早期拍下的黑白照片和现在的数码照片,不难发现灵渠的改变和发展。”盛久永坦言。
“目前,兴安县正积极筹备2026年世界运河大会,不断探索灵渠的可持续发展路径,让这条千年古运河不断释放多种价值,惠泽一方。”兴安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唐小茜说。(傅清龙 苏时榕 王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