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桂西北的青山绿水间,河池市宜州区合寨村如同一颗明珠镶嵌其中。合寨村被誉为“中国村民自治第一村”,正以“自治+五个统一”的创新实践,将移风易俗与乡村治理深度融合,书写着新时代的“枫桥经验”。
合寨村紧扣“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自治精髓,构建起立体化治理网络。推行“四议两公开”(村党支部提议、村“两委”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会议决议,决议公开、实施结果公开)工作机制,将移风易俗事项纳入村级议事决策流程,确保群众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让移风易俗事项从“干部拍板”变为“全民决策”。
《移风易俗公约》中关于红白事酒席规模“宴不过20桌,礼不超200元”的硬约束,见证着传统自治智慧的思想浸润,文明新风吹遍壮乡。
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文明讲堂”里,82岁的韦奶奶用壮语山歌传唱村规民约。这种“传统”的宣传,让自治区级“移风易俗文明实践示范点”的称号实至名归。
制度护航,刚柔并济树规范。合寨村创新推出的《移风易俗实施细则》,既包含红白事操作指南等“硬标准”,也设置文明积分兑换超市等“软激励”。村民蒙大姐用参与环境整治积攒的300分兑换洗衣粉等生活用品时感慨:“现在大家比着攒积分,谁上黑榜都觉得丢脸。”
服务赋能,温情治理暖民心。红白事服务中心的免费音响设备循环播放《勤俭节约歌》,志愿服务队的为留守老人操办简朴寿宴。这种既有制度刚性又有人文温度的治理,让办事成本直降40%。
治理蝶变赋能乡村振兴三年来,合寨村实现“三个历史性转变”。民风之变,红白事简办率95%,户均减负2万元,省下的资金注入桑蚕合作社,带动产业升级;治理之变,矛盾纠纷下降80%;发展之变,村集体经济突破12万元。实现精神物质双丰收。
同时,合寨村推行“党员先锋户挂牌亮诺”制度,38名党员家庭成为移风易俗示范点;校园里的“小喇叭宣传队”用童谣传唱新风尚。这种“老中青”三代接力的培育模式,让文明基因代代相传。从“村民自治发源地”到“乡村治理样板间”,合寨村用44年的坚守与创新证明:真正的治理创新,既要守住“有事好商量”的民主初心,更需注入与时俱进的改革智慧。(林秋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