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蚕吐银丝,茧白富农家。近日,在广西河池市宜州区洛东镇寻田村,蚕农覃永富轻点手机完成春茧交易后喜上眉梢:“‘茧易通’平台让卖茧像网购一样方便,今年首茬春茧收购价每公斤在64至66元,比去年涨了10%!”
收茧站工作人员对烘干的蚕茧进行装袋。吴玉双 摄
宜州区今春迎来桑蚕产业“开门红”。“虽然受干旱天气影响,养蚕推迟7天,但通过科学调度实现了稳产增效。”宜州区桑蚕循环办主任吴婉芳介绍,宜州建立“气象+蚕桑”预警机制,宜州区桑园面积保持在39.6万亩,养蚕农户达8.5万户近38万人。目前春茧总产量预计达8000吨,产值突破5亿元。
在政府引导下,宜州区建立标准化收茧站,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实现订单化生产。在宜州区福龙瑶族乡永良村板甫屯收购点,工作人员对收购到的蚕茧进行烘干、挑选、装袋……收茧站工作人员窦志强说:“每年收茧的时候老板都叫我们来工作,每天工资可以有150元,可以持续工作三个月。除了自己养蚕,还可以增加一笔务工收入。”
产业振兴背后是科技创新支撑。该区今年重点推广三大举措:建设“智慧蚕桑”云平台,实现全产业链数字化管理;优化集体小蚕共育室,优质蚕种供应量同比增长15%;组建32支技术突击队,开展“田间课堂”127场次,破解桑树管护等技术难题12项。
在延伸产业链方面,宜州区建设茧丝绸加工园,吸引12家企业入驻。洛东镇收购站负责人韦美观介绍:“现在40%鲜茧就地深加工,蚕丝被、真丝面料等产品附加值提升3倍以上。”
茧站工作人员窦志强倒蚕茧到传送带传送到烘干炉。吴玉双 摄
眼下,宜州区正打造桑蚕产业“五个一”工程:建设一个国家级产业园、培育一个百亿产业集群、创建一批地理标志品牌、培养万名职业蚕农、带动10万群众增收。桑蚕产业已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为群众铺就了一条稳定增收的致富路。(林秋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