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正文
从“水淹骑楼城”到“鸳江秀水世无双”——梧州“驯水记”
2021-12-10 19:15:50 来源: 新华网
关注新华网
微博
Qzone
评论
图集

  新华社北京12月10日电 12月10日,《新华每日电讯》发表题为《从“水淹骑楼城”到“鸳江秀水世无双”——梧州“驯水记”》的报道。

  从高空俯瞰这座名为“梧州”的城市,会看到三条河流犹如叶脉般从不同方向在此交汇。浔江浩渺,桂江碧绿,两江奔袭相遇,汇合成西江一路向东,正是一幅“鸳江秀水世无双”的美景。

  作为珠江流域重要水上门户,梧州地处三江交汇处,广西85%以上的水量经此地流入广东。这座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岭南城市因水而兴,也曾以水为患。翻开尘封的历史,梧州几乎是两年一小涝、三年一大涝。

  近年来,国家投入巨资在梧州西江两岸建设防洪堤,还陆续建设长洲水利枢纽、大藤峡水利枢纽等工程,江水被驯服在大堤内,黄金水道不断释放“黄金效能”,百年“水患”终成“水利”。且听日夜与江水为伴的人们,讲述他们的“驯水”故事。

在广西梧州市,河东防洪堤达标加固工程正加紧施工。新华每日电讯记者雷嘉兴摄

从“水灾侵扰”到“江河安澜”

  与水为伴,梧州人视水为友。

  毗邻西江的近水处,是梧州骑楼城。这种岭南城市的标志性建筑,在当地被打上了“水文化”的标签。

  走进骑楼城,每座骑楼的柱子上下两端都安装有一个圆形的铁环,离地数米的二楼临街窗户旁,也会开设一道“水门”。这正是梧州人与洪水“打交道”的见证。

  “过去发生洪水,被淹几米高,街上只能走船,这些水环就是为方便绑船用的,‘水门’一开,人就好进出了。”骑楼城一家凉茶铺的老板伍尚年道出这里面的老智慧。

  据有记载的历史资料显示,20世纪初以来,梧州遭遇水灾近百次。面对频繁袭扰的洪水,梧州人早已生出一种超然的淡定,一张老图片很真实地反映出这种心态:当洪水已经淹到脚脖子,梧州居民依旧在家中稳如泰山地打着麻将,让人忍俊不禁。

  “‘来啦,老友’,这大概是不少老一辈梧州人面对洪水的态度。”梧州骑楼城政务导游徐慧莉说,过去洪水发生时,骑楼城大街小巷来来往往的是各种船只,船民们划着小艇穿梭在街道上,把食品和生活用品等运送到受灾群众家中。一声声“埋街咯”(粤语,意为“靠边了”)的吆喝响彻日日夜夜,响彻被洪水浸泡的街道。

  尽管有着熟稔的待客之道,但这位“老友”带来的麻烦无法回避。“因为要预防被水淹,商户只敢对门店进行简单装修,随时准备搬走,经济上的损失还是不少的。”伍尚年说。

  1994年夏天,当地遭遇特大洪水,西江水位最高达26.64米,梧州市区被洪水浸泡45天,直接经济损失近40亿元。

  “梧州一定要设防!”梧州被列为全国首批重点防洪城市之一,1994年8月当地开始修订城市防洪规划,启动轰轰烈烈的“驯水”工程建设。

  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梧州西江两岸防洪体系建设迈入“快车道”。按照自治区政府批复的《梧州市城市防洪总体规划(2013-2030)》,梧州设立河西、河东、莲花山、三龙等15片防洪保护区,规划堤防总长83.45公里。梧州市水利局数据显示,截至今年10月底,城区防洪堤工程累计完成投资31.72亿元。

  “5年来,梧州成功抵御49次洪涝灾害,无一人直接因灾死亡。”梧州市水利局副局长邓颖说,由于防洪堤保护,梧州市主城区近16年来没被洪水淹过,“水淹骑楼城”景象成为历史记忆,尘封在了博物馆中。

梧州骑楼城是当地“水文化”的见证。新华每日电讯记者雷嘉兴摄

从“民生工程”到“民心工程”

  梧州人最后一次关于洪水的记忆,是在2005年的夏天。

  一直与水周旋的梧州人遇到百年一遇的洪水,最高水位达27.48米。当时建成的一期河东防洪堤,挡在怒吼的江水前。仅有10年一遇防洪标准的防洪堤遭遇特大洪水,巨浪袭来,被抬高的江面漫堤汹涌下泄,造就了梧州人至今无法忘怀的悲壮景象——一道巨型的洪水瀑布。

  2002年9月,蒙汝宽作为技术质检员来到梧州,参与河东防洪堤工程建设。“面对超标准的洪水,漫堤无法避免,万幸没有溃堤。”他说,“但还是会有遗憾,想着如果将设防标准提高一些该有多好。”

  去年5月,河东防洪堤达标加固工程开工建设,作为广西建工集团海河水利建设有限公司河东堤项目经理,蒙汝宽17年后再回梧州,带领上百人“五加二”“白加黑”地干。身板略显单薄的蒙汝宽坚定地说:“一定全力打造‘精品工程’!”

  梧州成立工作专班,践行一线工作法,主动发现问题,现场协调解决工程推进中征地拆迁等问题,不断创新融资渠道,全力推进项目攻坚。

  防洪堤工程建设是与洪水抢时间,如今正处于西江非汛期,达标加固工程、新扩建工程等10多个项目多点开花,工人们挂图作战、倒排工期,一个个“硬骨头”被啃下。“近千名参建者在一线奋战,努力筑牢‘民心工程’。”邓颖说。

  梧州主城区防洪堤工程按50年一遇洪水标准加固,其他片区防洪堤加紧建设。作为广西目前最大的在建水利工程,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进一步完善西江中下游堤库结合的防洪体系,建成后可通过联合调度将梧州市主城区的防洪标准提高到100年一遇。

  不光要“防”,梧州人也深谙“疏”的道理。梧州1280名河湖长紧盯河湖“四乱”,今年以来累计巡河湖5万余次,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当地还利用“河长+警长”“河长+检察长”模式,与肇庆、云浮等地开展跨界河湖联合执法,构建联防共治新格局。

在广西梧州市,河东防洪堤达标加固工程正加紧施工。新华每日电讯记者雷嘉兴摄

从“依水而存”到“因水而兴”

  不少市民悠闲时,循着江水拍打岸边的声音向前走,不一会儿,就来到防洪堤上。尽管江水滔滔,堤上却胜似闲庭信步。

  梧州利用防洪堤建设临江公园带、历史文化长廊,成为新的城市风景线。“市民沿着主路走到这里十几分钟,我们借此打造15分钟休闲运动娱乐圈。”梧州市委常委、副市长何予平说。

  梧州市长洲区长洲镇泗洲村位于四面环水的小岛上,过去村民多以打鱼为生。由于水灾泛滥,产业很难发展,这里的群众一度想逃离泗洲村。

  近年来,当地政府在保护环境的同时,大力发展生态休闲旅游业,带动游艇基地、农家乐、民宿等项目,将泗洲村打造成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今年泗洲村集体经济创收50多万元,村民钱袋子逐渐鼓起来。

  打鱼大半辈子的钟世飞2016年筹资在岛上开了一家农家乐,周末和节假日生意相当火爆,现在一年利润40多万元,还带动多名村民就业。他说:“好生态才是‘金饭碗’”。

  江河安澜带来百业兴旺,西江黄金水道催生航运、商贸旅游等更多产业,千亿级沿江“东融”产业带初具雏形。

  一批水利枢纽工程崛起于西江之上。长洲水利枢纽2020年过闸货运量突破1.5亿吨,首次超过三峡船闸,成为全国天然河流过货量第一船闸。梧州市交通运输局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全市完成水路货运量3300万吨,同比增长31.86%。

  自去年3月底首次试通航以来,大藤峡船闸打通了西江亿吨黄金水道上的关键节点,已带动逾40亿元产业高质量发展。行船40多年的老船工罗宗桂说,通航后他把原来900吨级钢板船换成3000吨级货船,同样一趟航线跑下来,收入提高近3倍。

  水面上,航运产业气势如虹,水面下也有一条条生命的“绿色通道”。

  在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副坝下方,一条用鹅卵石铺设的仿自然生态鱼道蜿蜒曲折数公里,这是江中洄游鱼类的重要通道。而长洲水利枢纽建设了总长1.5公里的鱼道,每年投入数百万元用于鱼道运营维护、采购鱼苗等,10余年来每年有数万尾鱼依托鱼道洄游至上游水域。

  如今,一条江畅、水清、岸绿、景美的千里西江呈现在世人面前。监测数据显示,近年来,粤桂两省区江河交接界首断面水质达到国家地表水Ⅱ类标准,水质达标率100%,实现一江清水、一江净水向东流。

  “人类不给洪水留路,洪水不给人类活路。”邓颖说,索取与承受曾是梧州人与水的“相处之道”,如今保护与共生成了这座城市与水的“和谐之道”。

+1
【纠错】 责任编辑: 张娴君
新闻评论
01007025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8152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