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正文
河池全力创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示范基地
2022-01-24 08:44:24 来源: 广西日报
关注新华网
微博
Qzone
评论
图集

  【原标题】河池全力创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示范基地

  2021年一产增加值预计同比增长11.3%,增幅排全区前列;蚕茧产量16.32万吨,全区第一;肉牛肉羊产量分别为22万头、80万只,产量均全区第一……跨入新年,河池各种涉农数据的喜讯不断传来。

  在“十四五”规划中,河池市提出“创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示范基地”。一年多来,该市全力以赴,不断创新举措,示范基地建设成果丰硕,广大农村呈现产业旺、环境美、文明兴的景象,老百姓的日子一天过得比一天好。

  防返贫,“五个全”守牢底线

  “我们全家过上安稳日子了!”宜州区刘三姐镇拉甫村脱贫户韦世道说。韦家5口人都是残疾人,在兜底政策的保障下,全部享受低保待遇和领取残疾人补贴,韦世道本人也在已搬迁入住的易地扶贫安置点担任治安管理员,每月有固定收入,一家人生活得到了稳定保障。这是河池市对特困群众全兜底保障的一个缩影。

  “我们对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赡养抚养义务人,或者其法定义务人无履行义务能力的群众,全部兜底供养。”河池市民政局局长韦云锋说。为筑牢防止返贫致贫的最后一道防线,该市坚持应保尽保、兜底救助统筹衔接,精准落实综合性保障政策,确保无法依靠产业扶持和就业巩固脱贫成果的困难群众全部纳入兜底保障。截至2021年,全市累计救助城乡特困供养人员22.32万人次,发放救助资金1.63亿元。

  寒冬时节,走进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南大门桑蚕专业合作社示范基地,500多亩连片桑园尽收眼底。该合作社带动示范基地周边农户1800户种植桑园5687亩,带动蚕农年人均纯收入1.27万元。农户与公司结成了收益链接关系,“有福同享”。目前,河池采取与此相同或类似“带贫益贫”运营模式的合作社有6568家,还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7家、家庭农场8832家。它们以收益为导向,持续拓展“公司+基地+集体经济+农户”的运营模式,通过带动脱贫户参与种养、在基地就业、入股合作社等多种方式实现创收增收,形成多种利益联结的农户收益全链接机制,将个体农户与市场深度联结。

  “作为曾经的脱贫攻坚主战场,振兴乡村首要任务是防止规模性返贫。”河池市农业农村局局长覃家旺说。2021年以来,该市聚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探索出一整套针对脱贫人口的“五个全”防贫措施,即脱贫人口产业全带动、收益全链接、保险全覆盖、就业全保障、特困全兜底,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重点监测的7835户3.23万人已排除了返贫风险。

  兴产业,夯实强村富民之基

  1月8日,在大化瑶族自治县胜利村的旱藕粉加工厂里,12名工人在岗位上忙碌着。一辆三轮车满载从农户家收购来的旱藕进厂,通过传送带倒进机子里洗涤、粉碎、压榨、蒸煮、出粉……

  这家2018年底投产的粉厂如今年产粉丝超5万公斤,带动农户种植旱藕超1000亩,每亩收益约2000元。“旱藕粉产业不仅让群众多了一条增收路子,每年还为村集体带来5万元左右的收入。”驻村第一书记卢钊说。这个贫困发生率曾超过90%的极度贫困村用本地资源发展特色产业,脱掉了“贫困帽”,大步往前走。

  产业旺则乡村兴、农民富。脱贫攻坚战之后,河池市接续强力推动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持续推进核桃、桑蚕、淡水生态养殖、肉牛肉羊等特色产业。目前河池“十大百万”特色产业覆盖率达89.78%,覆盖95.55%的脱贫村、18万户脱贫户,已成为群众稳定、可持续增收的主要来源。

  “特色产业不仅要做大,更要做优。”覃家旺说。特色产业上规模之后,河池市通过品牌化发展,主打长寿、绿色生态、富硒等品牌,推动产品上档次、卖好价;通过深精加工,延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该市目前已建成特色农业示范区2197个,总数排名全区第二;获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215个,21个农产品品牌入选广西农业品牌目录。

  大化引进华中农业大学新技术,在大化镇流水村建设陆基圆形池养殖基地,将地下水抽到池里养鱼,并通过水质净化系统循环使用达标水,进行无污染养殖,同时对养鱼用料、药品和鱼的健康状况都做记录,可查可追溯。

  高标准严要求获得了回报。该基地获得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称号,大化大头鱼获得地理标志品牌。“品牌打响,不愁销路。去年我养鱼销售收入90多万元。”在基地带动下,养殖大头鱼的乙圩乡巴追村村民韦德勇高兴得合不拢嘴。

  日前,河池又有14家农产品基地上榜广西供应深圳农产品示范基地名单,拿到了打开深圳市场的“钥匙”。

  新举措,合力推动农村发展

  乡村振兴归根到底依靠人、依靠人才。河池推出村干部专职化管理,提高待遇吸引能人、高学历人才,遴选干将、科技特派员驻村,实施把能人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能人“双培”工程等一系列措施,构建引才留才用才体系,激发各类人才下沉乡村干事创业。

  36岁的都安瑶族自治县东庙乡安宁村党支书、村委主任韦克是个典型的例子。他原来在电业公司工作,脱贫攻坚战打响后听从召唤进入村干队伍,开始创业。他发起成立的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养牛养羊,借助县里“贷牛还牛”优惠政策,不断扩大养殖规模。目前,安宁村在他带领下建成3个养牛场,全村存栏达800多头,带动本村和周边380多户养牛户稳定增收,把一个人均耕地仅0.65亩的村带上了致富路。

  1月11日,阳光正好,早起的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东门镇大福村村民老谢像往常一样,坐在村口的微公园长凳上晒太阳。他说,很高兴见证了几年前村口泥泞的道路、满地的塑料袋等脏乱差环境被微公园和微花园替代。

  罗城推出构建纵向联动领导体系、要素联动保障体系、党群联动服务体系、产业联网发展体系、点面联动治理体系的振兴乡村“五建五联”创新举措,配套实行联动考核、联动评价、联动问责。“五建五联”把驻村第一书记韦淏与所在村紧紧“捆绑”在一起,他引导建设的微公园、微菜园、微花园、微果园建设,为村子增加了颜值。

  像“五建五联”这样的创新举措在河池市频频呈现。2021年以来,凤山县开展“干群互联 共建家园”活动,各村本籍干部每月回乡两天,为村屯协调解决各种疑难问题,谋划村屯发展,目前已有3000多名干部回乡开展活动1.8万多人次,协调解决道路、产业等问题5500多件次。都安开展乡村振兴“双联八好”活动,推动1.07万名党员干部下基层与5万多户群众结对共建……

  有了这些创新举措,文明之花在河池处处绽放。目前,全市绿化美化村屯1.85万个,村庄绿化覆盖率达47.22%,位居全区第一;36个村庄被认定为“国家森林乡村”;136个乡镇获得文明乡镇称号,其中全国文明乡镇2个、省级文明乡镇24个;1586个村获得文明村称号,其中全国文明村8个、省级文明村50个。(廖庆凌)

+1
【纠错】 责任编辑: 周敏
新闻评论
01007025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8293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