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正文
守护蓝血古老生物——广西北部湾鲎研究保护成效初显
2022-06-22 08:22:46 来源: 新华社
关注新华网
微博
Qzone
评论
图集

  6月20日,在位于北部湾畔的广西北海滨海国家湿地公园,伴随着徐徐海风,1000只6至8龄的幼鲎回归大海。这是北海今年第2次放流珍稀物种中国鲎和圆尾鲎。

6月20日,在广西北海滨海国家湿地公园,人们正在进行一场幼鲎的放流活动。(受访者供图)

  “这些鲎养殖了2年多时间。”北海市兴龙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在专家指导下,公司采用科学方法繁育鲎苗、养殖幼鲎,采取放流幼鲎而不是刚孵化的幼苗的方式,大大提高了鲎的存活率。

  鲎(hòu),是一种已经存在4亿多年的古老海洋生物。它拥有一套独特、有效的防御和凝血免疫系统,是地球上罕见的流着蓝色血液的动物。从它体内提取的鲎试剂,广泛用于制药、临床以及科研等领域,一些疫苗的研发和生产,也需要鲎试剂检测。

图为中国鲎幼体。(关杰耀 摄)

  目前,世界上仅存4种鲎,即美洲鲎和亚洲地区的中国鲎、南方鲎、圆尾鲎。2019年3月,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将中国鲎在红色名录中的等级从“数据缺乏”调整为“濒危”。2021年2月,中国鲎和圆尾鲎被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随着保护等级的提升,人们对中国鲎的认识也发生很大转变。“现在不少人会主动解救被渔网缠住的鲎。”北海市海洋与渔业综合执法支队执法人员黄雪梅告诉记者。

  保护意识的提高和栖息地的稳定,为鲎种群数量的稳定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在海岸边走了大概5分钟,一直可以看到小鲎在觅食,全世界没有几个地方能看到这样的景象,特别珍贵。”北部湾大学海洋学院教授关杰耀回忆,2016年底他刚来到广西北部湾时,幼鲎密度这么高的滩涂没有这么常见。

图为圆尾鲎抱对交配。(关杰耀 摄)

  “要做到精准保护,就需要摸清楚鲎的‘家底’。”关杰耀介绍,2020年“亚太区鲎观测站网络计划”启动,在广西、广东、福建、香港设置了23个监测点,进行鲎种群本底数据收集。

  日前,这项计划公布了最新的调查结果。数据显示,从种群密度来看,中国鲎和圆尾鲎的核心区在广西北部湾。这一系列调查填补了我国北部湾地区鲎种群本底数据的空白,也为鲎的研究和保护提供了更加科学的数据支撑。

  在寻找鲎试剂替代品的这条道路上,科研团队也一直在努力。今年,北部湾大学的学生团队——“鲎丝缘”在这一领域有了新的突破:通过基因工程重组,团队成功将鲎血里的活性成分嵌入蚕的身体里,通过溶解分离蚕丝的方法来制成新型检测设备。

6月15日,北部湾大学“鲎丝缘”团队在指导下进行实验。新华社记者 吴思思 摄

  目前,试用品已经研制成功。“经过检测,它的灵敏度可以达到鲎试剂的平均水平。”团队负责人李依敏说,下一步团队将在灵敏度的稳定性和高效提取鲎血活性成分上进行攻关。(记者陈露缘、吴思思、朱丽莉)

+1
【纠错】 责任编辑: 谷雨
新闻评论
01007025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8763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