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正文
栉风沐雨结硕果——广西民族大学成立70周年纪实
2022-07-02 15:19:56 来源: 新华网
关注新华网
微博
Qzone
评论
图集

  新华网南宁7月2日电(记者胡佳丽)七十载栉风沐雨,七十载春华秋实。今年,广西民族大学成立70周年。

  历经70载薪火相传、继承发展,广西民族大学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面向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办学宗旨,已建设成为涵盖11个学科门类、84个本科专业、本硕博三级学位授权资格、各民族全日制在校生近3万人的综合性大学,成为培养民族地区干部、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摇篮和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服务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的重要基地。

  建设新时代现代化高水平大学

  1952年,中央民族学院广西分院正式成立暨第一期干部训练班开学典礼在广西举办。该分院是广西民族大学的前身,1958年更名为广西民族学院,2006年更名为广西民族大学。

  建校初期,依据《筹办中央民族学院试行方案》,政务院规定了学校“以培养政治干部为主,急需的专业技术干部为辅”的办学方针。

  1960年,学校成为一所拥有政治、汉语言文学、历史三个系,以及数学、物理、化学、外语四个专修科,干训、预科两个部的多科性的民族高等学校。198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其为可授予学士学位的高等学校。

  进入新时代,学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快现代化高水平民族大学建设步伐。

  学校顺应一流学科建设需要,利用沿海沿边和毗邻东南亚的区位优势,发展民族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东南亚语言文学学科,突出民族和东盟两大优势,整合学科资源组建民族学部和国际学部,引领学科内涵式发展。

  建设一流本科教育,学校现有15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23个自治区级一流本科专业。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拥有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民族学)和2个博士后流动站科研基地,5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7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7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

  70年来,学校培养出了众多专家学者、党政领导干部、知名企业家和知华爱华人士,累计为社会输送了32万余名优秀毕业生。

  从创办初期的开办政治培训班,到20世纪60年代后的开办本专科专业,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形成的“六位一体”办学格局,到进入21世纪后大力推进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现代化大学建设,学校始终自觉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使培养的人才不断适应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坚持服务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办学宗旨,自觉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是广西民族大学的固校之本。学校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营造各族师生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育人环境。

  广西民族大学是党和国家根据民族工作的需要创办的,办学目的是为推动民族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合格人才。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9857人,少数民族学生占在校生总数的50%以上。

  国家级精品课程“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作为全校各专业学生的必修课,覆盖面为100%。

  开设苗族竹杆舞、壮族抛绣球等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课程,举办“壮族三月三”、校园龙舟赛等文体活动,打造“非遗进课堂”文化活动品牌……在这所学校,民族学、民族理论与政策、语言文学、历史艺术、传统体育等学科实现交叉和融合。

  2020年2月,广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院入选首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是广西唯一的国家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学校实现国家级科研平台“零”的突破。

  校史馆、民族博物馆、语言博物馆、新时代“我与祖国共成长”文明实践所、“百年奋进路”党史学习教育文化长廊等多个文化场馆,分布在学校各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潜移默化地浸润着师生们的校园生活。

  结合建校70周年,广西民族大学建设民族园、团结园和国际园,大力传承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增强各族师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服务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

  近年来,广西民族大学始终坚持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开放开发大局,大力实施国际化办学。

  2001年1月,教育部批准学校为“国家外语非通用语种本科人才培养基地”。

  中国—东盟博览会暨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2004年落户南宁以来,学校组织师生志愿者8000余名参与中国—东盟博览会志愿服务,提供小语种翻译和接待工作。

  学校采取“3+1”“2+2”等模式合作培养东南亚语种及旅游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等本科专业学生,派出近1.7万名学生赴外留学。同时致力于打造“留学民大”国际教育品牌,至今已累计招收来自全球82个国家和地区的2万余名留学生。

  学校先后在泰国、老挝、印尼分别设立3所孔子学院,是广西与海外院校合作共建孔子学院最多的高校之一,大力推进中外民心相通和人文交流互鉴。

  如今,学校积极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发展,充分发挥我国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前沿作用,与“一带一路”沿线22个国家、地区的176所高校和机构建立实质性的交流与合作关系,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实践中谱新篇。

+1
【纠错】 责任编辑: 杨程云
新闻评论
01007025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8798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