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正文
我在现场·照片背后的故事丨采访10年 我给自强不息的他们拍了2万张照片
2022-12-05 09:44:16 来源: 新华社
关注新华网
微博
Qzone

原标题:我在现场·照片背后的故事丨采访10年 我给自强不息的他们拍了2万张照片


  12月3日是国际残疾人日。

  这10年来,在我的采访路上,我遇到过很多的残疾人:有学生、农民、教师、警察、扶贫干部......他们的故事总是在我的心中不断浮现,他们努力唱响的生命之歌,总能在我的耳边响起。

  2013年3月20日,我在广西全州县安和乡中心小学见到张风时,1998年出生的他,正在这里读小学六年级。张风8岁时因车祸高位截肢。他说,求知的渴望让他走出失去双腿的阴影,顽强地重新“站”起,追逐自己的梦想。


↑ 张风在黑板上做课堂习题(2013年3月20日摄)。

  用手撑住两块木头和身体交替向前就是他“行走”的方式,他这样一路走来,向着自己的梦想。他常说:“读大学是我的梦想,知识可以成为我飞翔的翅膀”“假如我有一双翅膀该多么好,我要飞遍祖国的山川,看看漂亮的西子湖,看看美丽的呼伦贝尔大草原……”张风在日记中写道。

  和张风一样,以求知不断鼓舞自己前进的还有虞崇乐,他4个月大时因发高烧导致双脚萎缩,严重畸形。2014年,我在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见到虞崇乐时,他已经是一名大学生。每天,他双手支撑着地面在教室、宿舍和饭堂间来回“行走”,努力学习。

↑ 虞崇乐依靠两块木头支撑进入教室准备上课(2014年11月26日摄)。

↑ 2014年11月26日,虞崇乐在展示支撑他爬行的两块木头支架。

  虞崇乐被人们称作广西“坚强励志哥”,他的故事曾经在网络上引起热议:网友“走在光影中”说当自己在抱怨命运的不公时,“看看无法走路的他,是如何用双手走出一片雄伟天地”;网友“鸭子呱呱”说,虞崇乐从小学到初中、高中,一直都是仰视世界,但“我们从他的眼中读到的是坚强、自信、淳朴和友善”。同时,虞崇乐也收到了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关心与帮扶,经过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提供的免费手术后,他已经能够站起来拄着双拐行走。

  自强不息,奋斗不止——这似乎是我镜头前的残疾人共同的样子:广西横州市马山乡象旺村上石屯双腿残疾村民韦昌尚,自学电脑进行住房和家具样式设计,得到不少客户的青睐;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大兴镇九顿村那内屯双腿残疾村民王金宝,用拿不稳筷子的双手苦练书法,作品先后9次入展中国书协举办的全国性书法展,成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 韦昌尚(右)靠在床上和村里的年轻人一起学习电脑知识(2012年2月23日摄)。

↑ 在都安瑶族自治县大兴镇九顿村那内屯家里,王金宝在练习书法(2022年11月24日摄)。

  还有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龙胜镇山东村“独臂”村民赵意富,用一只胳膊扛起脱贫梦。

  2020年7月,当我来到赵意富的养鸭场时,眼前的场景让我感到惊奇:当赵意富来到放养鸭子的山谷时,近千只鸭子便围拢过来。他肩扛玉米袋,把玉米撒在山谷里,任由群鸭抢食。赵意富也因此得了“鸭司令”的外号。

 ↑ 在龙胜各族自治县龙胜镇山东村,赵意富在山谷中喂鸭子(2020年7月9日摄)。

  2018年,一次上山拉木材时发生的意外,让他失去了左臂。出院后,他曾外出务工,但无法找到好的工作。2020年,赵意富开始利用家乡良好的自然条件,在山谷中养殖鸭子。“我少了一只胳膊,但我的梦想是健全的。”赵意富对我说,他相信,只要努力奋斗,日子一定会越过越好。

  和赵意富一样,我采访过的很多残疾人都以自己的努力,走出了贫困,比如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隆福乡隆旺村三叉屯“单腿”村民罗仕林。

↑ 在龙胜各族自治县龙胜镇山东村,赵意富查看一只鸭子的生长情况(2020年7月9日摄)。

  ↑ 罗仕林在搅拌饲料准备喂牛(2019年4月25日摄)。

  ↑ 蒙秀勤(左)帮丈夫罗仕林护理因劳作有所松动的假肢(2019年4月25日摄)。

  停好三轮车,扛起车上的牧草,搬到牛栏,打下电闸,粉碎牧草,铲到牛食槽里……我镜头前的罗仕林一口气把这些事干完,似乎浑身都是劲儿。

  2006年,罗仕林打工的矿井突然塌方,31岁的他失去了一条腿。拖着假肢回到大山,罗仕林开始在谋生的道路上一瘸一拐地奔忙。承包饮水工程建设、建牛棚养牛……他不等不靠自强不息的脱贫举动,赢得了很多赞誉。他先后被授予隆福乡2016—2017年度“脱贫攻坚带头人”“首届感动河池十佳自强自立残疾人提名荣誉称号”。在脱贫攻坚政策支持下,罗仕林从建档立卡贫困户名单退出,实现脱贫。后来,罗仕林的脱贫故事被拍成微电影,感动了很多人。

  每一滴水珠,都折射出时代的光辉。

  2020年底,全国700多万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如期脱贫,与全国人民一道沐浴全面小康的暖阳。在脱贫攻坚奔小康的道路上,离不开赵意富、罗仕林他们紧咬牙关、奋力拼搏,也离不开一系列政策扶持。

  实现了人生的梦想的他们也努力回馈着社会,温暖着深山。

  2019年3月,在广西凌云县下甲乡河洲村,我走进了阮文凭老师的课堂。

↑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凌云县下甲乡河洲村弄怀念恩小学,阮文凭老师在看一名学生完成课堂作业(2019年3月26日摄)。

  因患小儿麻痹症,阮文凭双腿严重萎缩,只得与轮椅为伴。就是这样一位残疾人,守在一个深山学校里27年。

  每天,太阳初升,他坐着轮椅把校门打开,等待孩子们欢呼雀跃来到学校;夕阳西下,他坐在轮椅上和学生道别,目送孩子们唱唱跳跳回家去。

  27年间,他曾“走”家串户,动员山洼深处辍学的儿童重返校园,最终实现入学率100%;他把课本当剧本,把诗歌编成山歌,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成绩年年名列全乡同类学校前茅……

  一部轮椅、一颗炽热的心、一片琅琅书声,阮文凭为孩子们撑起梦想的蓝天。

  罗秋来现在是百色市乐业县甘田镇幼儿园的一名幼师。2002年至2007年,罗秋来在念恩小学读书。2003年她辍学一年,阮文凭多次家访并寻求资助,才让她重返校园。在罗秋来看来,教育改变了她的命运,她希望能像阮老师一样把爱和知识传递给更多的孩子。

  像阮老师这样的残疾人教师很多:全州县白宝乡北山村小学的唐广芳老师、灵川县海洋乡秦兴国老师、灌阳县洞井瑶族乡李祖清老师......他们以残缺的身体坚守在大山中,用自己闪光的心灵培养着一代又一代祖国的花朵。

↑ 在广西全州县白宝乡北山村小学,唐广芳老师用残疾的右臂夹着三角板在给学生上课(2016年4月26日摄)。

  ↑ 拼版照片上图:在广西灵川县海洋乡小平乐中心岐教学点,秦兴国在给学生上课(2013年3月27日摄);下图:在广西灵川县海洋乡安泰教学点,秦兴国在给学生上课(2021年10月28日摄)。

  ↑ 午间放学后,野猪殿村小学校长周运雄(右)帮助李祖清老师通过被流水淹没的路段(2016年3月22日摄)。

  在广西百色,我还采访过一位轮椅上的“禁毒警察”马霄。2002年6月,一场车祸让马霄从肚脐以下失去了知觉,成为一名高位截瘫的残疾人。2007年,他重新“站”到禁毒第一线——建立禁毒博客,把自己工作15年积累的丰富禁毒知识以及跟禁毒有关的案件、新闻等在博客上发布,为网民解答疑惑,架起一座禁毒民警与网民沟通的桥梁。

↑马霄在家中管理“禁毒在线”微博(2012年6月25日摄)。

  广西上林县残联干部黄立温,自幼失去双手,在脱贫攻坚中,他主动请缨成为一名扶贫专干驻扎偏远贫困山村,用自己行动帮助贫困乡亲脱贫奔小康。

 

 ↑在上林县塘红乡古春村,黄立温(右)帮助残疾贫困户韦永贞提着做电商所销售的商品(2017年11月1日摄)。韦永贞也是个残疾人,黄立温引导鼓励他做电商脱贫。

  ↑在上林县塘红乡古春村,黄立温(右二)在贫困户潘元芳家了解脱贫情况(2017年11月1日摄)。

  许许多多遭遇到不幸的残疾人,都得到了许许多多的关爱与温暖。他们沐浴着生活的暖阳,看到了梦想的希望,获得了前行的力量。

  在广西上思县那琴乡中心小学逢通村教学点,5名残障学生受到最多的关爱来自他们的老师梁志雄。

↑ 梁志雄老师在给学生上课(2021年6月16日摄)。

  梁志雄是教学点唯一的教师。2005年,他被调到这所位于十万大山北麓山区的学校。当时,这所学校有8名老师、137名学生,此后学校师生数逐年减少,到2017年这里仅剩梁志雄和三名残障学生。2020年8月,梁志雄老师光荣退休。但三名残障学生还无法升学到其他学校就读,梁志雄主动请缨继续留下坚守,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对他进行了返聘。2021年2月,逢通村教学点又来了两名残障学生。

  尽管条件困难,梁志雄没有放弃,每天坚持教他们认字、画画、运动。其中三名学生家离学校较远,只有周末才能回家,梁志雄每周一到周五就住在学校里,像父母一样照顾这些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梁志雄对我说,“我的残障学生一天不长大,我一天不服老。”

↑ 梁志雄(右)在铺自己的床铺准备午休,他的一名残障学生正在他床头另一张床上午休(2019年11月19日摄)。这个房间是梁志雄的办公室兼卧室以及这名只有周末才能回家学生的宿舍。

  当关爱的暖流涌入坎坷多舛的皱褶,冬寒化作阳春暖。

  当梦想的阳光照进自强不息的缝隙,苔花亦作牡丹开。

  这是我遇到的身残志坚的残疾人,这是我们这个充满温暖的社会。如果您静下心来,细细倾听,会听到他们唱响的蓬勃热烈的生命之歌。

  监制:郑卫

  统筹:费茂华、周大庆、刘金海

  记者:陆波岸

  编辑:张善臣、蔡湘鑫、卢烨、张铖

01007025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9183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