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正文
乡村振兴在行动|粤桂协作助力瑶乡大化结出“新鲜果实”
2023-05-19 15:20:34 来源: 新华网
关注新华网
微博
Qzone

  新华网南宁5月19日电 “圳”兴乡村,“大”有可为。2016年,广西河池市大化瑶族自治县获得广东深圳市宝安区对口帮扶,宝安区通过人才支援、资金支持、产业合作、消费帮扶等方式,实施1095个项目,帮扶大化10.4万人脱贫。迈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阶段以来,宝安与大化的这场“双向奔赴”,结出了怎样的新鲜果实?日前,新华网调研团队走进大化,看瑶乡产业兴、乡村美的新变化。

粤桂协作工作队联合大唐集团共建的七百弄鸡源种产业示范园。新华网发 黄晗 摄

  全产业链帮扶 七百弄鸡打响品牌“出山进城”

  大化地处大石山区,是典型的岩溶地貌,山高洼深,石多地少。这样的自然条件很难发展生产,但勤劳的大化人民培育了肉质鲜嫩、营养价值高的七百弄鸡,将其打造为该县重点特色产业,并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近年来,粤桂协作宝安驻大化工作组创新实施全产业链帮扶模式,通过树品牌、建基地,延伸产业链,扩大销售链,让奔跑在深山里的七百弄鸡,得以展翅“飞”向全国各地。

  在大化镇双排村的一处山坳里,一间间宝蓝色的鸡舍沐浴在明媚春光中,这是粤桂协作工作组联合央企定点帮扶单位大唐集团共同规划建设的七百弄鸡源种产业示范园。

七百弄鸡源种产业示范园里的七百弄种鸡。新华网发 黄晗 摄

  种鸡舍里,一只只品种纯正的七百弄鸡在鸡笼里抢啄饲料,公鸡毛色以金黄雪花为主,尾羽高翘;母鸡则是麻黄色羽毛间镶嵌白色雪花斑点,像是白雪披身。另一边的孵化间则静悄悄的,现代化的箱体式孵化机里整齐摆放着正在孵化的种蛋,只要21天,一批毛茸茸的七百弄雏鸡就能从这里诞生。

  “基地于2021年12月份开工建设,2022年4月建成并投入使用。粤桂协作财政帮扶资金共投入750万元,建设了育雏舍、种鸡舍、孵化间、蛋库等。目前我们有种鸡3000多只,日产种蛋1000多枚,目标是实现年产300万羽鸡苗,将惠及或带动周边农户1700户7000人以上增收。”示范园负责人谭龙豹说。

  强化源头把控,确保七百弄鸡品种纯正,这是全产业链帮扶的其中一环。借助粤桂协作机制,宝安与大化正携手共建“一县一园”——七百弄鸡现代农业产业园,通过品牌引领,引入深圳标准促进会进行技术指导,帮助大化骨干企业健全标准体系,确保七百弄鸡品质可控、产品可溯源。两年来,“七百弄冰鲜鸡”“七百弄鸡蛋”等产品通过“圳品”认证,累计销售额达1300万元,其中销售到广东的营业额为880万元,带动33个村731户脱贫户增收。

  “2022年,我们累计投入粤桂资金850万元,援建七百弄鸡源种场、养殖场,帮助大化七百弄鸡养殖形成‘1+4+158’地方特色产业集群,即1个文化展厅、4个繁育基地和158个养殖场。投入深圳帮扶资金1000多万元对七百弄鸡屠宰、速冻、冷藏、加工、包装、物流各环节进行升级改造,帮助七百弄鸡打入深圳盒马鲜生等大湾区大型商超连锁市场。”大化瑶族自治县委常委、挂职副县长蓝亦辉说,目前宝安区开设了60多家消费帮扶专馆、专柜、专区,七百弄鸡品牌知名度日益提高,在大湾区市场乃至全国市场的销售链不断拓宽。

  当前,粤桂协作进入全面提质增效阶段,蓝亦辉表示,在产业扶持方面,宝安与大化将继续着力共建七百弄鸡、湖羊、肉牛养殖基地和柑果、食用菌、有机蔬菜种植供深基地,进一步延伸全产业链。同时深化消费协作,优化产销对接,持续打造“圳品”帮扶模式,提升大化农产品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水平。

  撬动多方资源 乡村振兴示范村红农旅融合发展

  沿着一条平整的柏油路,穿过座座山弄,一个规划有序、生机勃勃的村庄映入眼帘,白墙红瓦是村民房屋的主色调,蔬菜大棚里的蔬菜长势喜人。这是粤桂协作乡村振兴示范村——大化瑶族自治县古河乡丹桂村。

白墙红瓦是丹桂村村民房屋的主色调。新华网发 黄晗 摄

  丹桂村是开国少将覃国翰的故乡,是远近闻名的“将军村”,红色文化底蕴深厚,红色旅游资源丰富。2021年以来,粤桂协作宝安驻大化工作组以丹桂村发展红色旅游为契机,投入广东财政帮扶资金、广东社会帮扶资金、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等共1305万元,建设“红旅融合”“农旅融合”精品示范村庄。

  “我们主要通过立‘魂’、造‘形’、结‘实’,来打造丹桂村成为粤桂协作乡村振兴示范点。我们对覃国翰将军故居遗址、原有的红军石板路、红军步道小广场以及岜崩洞革命遗址等进行了修复,推动建设革命教育基地;对丹桂村108栋民房进行墙貌改造,整治污水塘、建设游客服务中心和‘厕所革命’等,不断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蓝亦辉说,粤桂协作工作组还引进设施农业、光伏发电项目等,通过消费帮扶、土地流转、劳动务工等多种方式,进一步带动脱贫群众增收。

  脱贫户黄爱吉家住将军故居旁,每周在村里定期开展三天保洁工作,其余时间,她到丹桂村种养专业合作社蔬菜基地做零工,为来到村里参观覃国翰将军故居的游客煮红军饭,讲红军故事。“除了公益性岗位收入以外,我每年还获得额外收入1万多元。”黄爱吉说。

规划有序、生机勃勃的大化瑶族自治县古河乡丹桂村。新华网发 黄晗 摄

  在村子的一块平整土地上,一根根细木竿正在搭建。“这里准备种上豆角,为今年即将建设的螺蛳粉配料加工厂提供原料。”丹桂村驻村第一书记韦明泽介绍,该村通过土地流转,将村民们的分散田地集中合并为230亩的平整连片土地,发展设施农业,每年可收获甜糯玉米、青菜、豆角等60多万斤,并吸引周边游客来开展农家乐,年产值达230万元,村集体年增收8万元以上。

  除了发展设施农业,粤桂协作工作组引进社会资本500万元,帮扶丹桂村发展光伏发电,在村民房屋的顶楼共安装光伏板5000平方米以及输变电配套设施,户均一年增收4000多元。

  走在丹桂村里,处处可见建设发展的热潮。“墙绘是大化文旅部门来统一绘制的红色故事;这个池塘将种上荷花;村史馆由危旧房就地加固改造成,完整保留了壮族民居的特点,内部还要再布置……”韦明泽谈起村里的规划和未来发展,满是期待,“游客们来丹桂可以进行爱国主义红色教育,体验田园风情和农耕文化,以及壮族特色文化,村民们又可以发展民宿、农家乐等增加收入。”

  “我们将突出丹桂村的红色底蕴,持续弘扬革命精神和脱贫攻坚精神,促进丹桂村乡村治理。同时,不断开拓联农带动、增收致富新的增长点,实现脱贫群众产业全覆盖,通过粤桂协作帮扶,打造山清水秀、秀丽宜居的美丽富饶红色丹桂。”蓝亦辉说。

01007025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9628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