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政务信息推广
生命思考中渗透着医学人文
2022-05-09 19:13:21 来源: 南宁晚报
关注新华网
微博
Qzone
评论
图集

  【原标题】生命思考中渗透着医学人文

  读《生死门口的察觉——25位普通人的生命觉醒》有感

  2022年2月19日,我利用周六的上午组织了一个小型工作座谈会,邀请了漓江出版社编辑黄圆老师和知名作家何述强、于小尘等几位文友,研讨如何借助文化和出版的力量拓展医学人文的影响力。开会前,黄圆老师说请我们试读一本新书。我们拿到《生死门口的察觉——25位普通人的生命觉醒》(何恒清著,漓江出版社2022年2月出版,以下称《生死门口的察觉》)的时候,书刚从印刷厂送来,腰封还没有完成制作,堪称“新鲜出炉”。作为一名在医疗战线工作了几十年的“老兵”,一个医院管理者,我看到这个书名就眼前一亮:医院正是每天都能察觉生与死的地方,生命的顽强与脆弱在这里反复上演。

  第二天是休息日,早上8点,我吃好早餐就坐在家里阳台上翻阅这本《生死门口的察觉》。翻开封面,首先映入眼帘的几行字,就让我产生了往下看的冲动:“多年目睹一次次因健康不再而引发的捶胸顿足,感怀于一场场因生命消逝而导致的悲欢离合,以及那绝境处的恍然大悟,遂有此书。”何恒清在《自序》里介绍了自己为什么要写这样一本书:“在这个喧嚣的都市,我跟许多人一样,总是在匆匆赶路,总是在疲于奔命,以至于都来不及慢下脚步稍做思考:我要去哪里?……于是,我用了一年多的时间,踏上了一条不平常的寻访之路,拜访了30多个曾经与‘死神’过招的朋友,拜访了见惯生死的外科医生和肿瘤科护士,安静地聆听他们的遭遇或所见,最终完成了26篇访谈稿和10篇随笔‘生死十记’。于是,便有了这本书。”这样的文章,属于叙事医学的范畴,正是近年来我国医学人文实践的热点啊!何恒清以媒体人特有的敏锐目光,抓住了机会,做了医务工作者很想做的一件事。我只花了大半天时间就把书看完了,这样一口气读完一本书,对于我来说是久违的阅读体验。虽然见惯了生死,我仍从这本书里发掘了一些未曾思考过的生命理念。

  书的编排也很巧妙,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访谈·那些与死神擦肩而过的人们》,分五辑,每辑各有5篇访谈文章。第一辑:你真正想要的是什么?第二辑:活在当下。第三辑:感谢这一生与你相遇。第四辑:常去医院走走。第五辑:请记住,我们终将死去。这些主题词刷成了白色,印在深刻的蓝色底上,搭配着灵动的线条画,格外醒目,好像能映到人的心里。第二部分《随笔·生死十记》,顾名思义,包括了10篇随笔。25篇访谈都各有精彩,10篇随笔更是见微知著,有许多的“出人意料”,让人时而觉得“确实如此”,时而感叹“原来可以这样想”。

  在我们的传统文化里,总是忌讳谈及“死亡”。然而,生命的终结是必然的,也是每个人必须面对的。聆听这25位到过生死之门的普通人的倾诉,了解他们在跨越人生困境之后的感悟,可以代偿性地弥补普通生者的生命终端意识,弥合生者对于死亡的“无知”。许多经历过生死的人是不愿意再触及伤痛往事的,要让他们打开心扉,作者不但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更要有共情的能力。要完成这样的作品,需要勇气,更需要情怀,这一点特别令人感动。

  一个人一生中可能会读很多书,但能触动人的灵魂,让人愿意掩卷深思的也许不多。2008年底,我担任南宁市第四人民医院院长之后,为了推动医院的医学人文建设,利用大量的业余时间阅读了不少医学人文方面的书籍,如韩启德院士的《医学的温度》、郎景和院士的《一个医生的医道》《一个医生的故事》、樊代明院士的《整合医学——理论与实践》、高金声教授的《让善良成为医学的灵魂》、施焕中教授的《医生心里话》、白剑峰的《暖医》、北京市卫生局北京医药卫生文化协会编的《急诊室的故事》、中国医学论坛报社编的《死亡如此多情》等,这些书的共同特点是叙述医学人文的实践,通过一个个发生在医院的生死故事,传达医学观点,让民众了解医学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提示人们珍惜生命,爱惜身体,坦然面对每个人必然面对的死亡。2020年,我回顾自己成长道路和医院发展历程而写成的图书《医路长行》,也属于医学人文领域,获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思政读书会”推荐给全区党员干部,入选中国医学人文好书榜。这之后,许多单位、学校邀请我就此开设讲座,交流的过程促使我对医学人文有了更多的思考。我想着要邀请医院的几位文学爱好者和我一起,从病患家属的角度去撰写一部叙事医学的书,没想到,何恒清已经捷足先登了。我想,作为医务工作者,我们更应该拿起笔来叙述医学故事,普及医学知识,倡导健康生活,畅谈生命感悟。

  《生死门口的察觉》的作者何恒清是一名记者,之前他为四医院做过新闻报道,我们打过交道,但此前并无深交。看完这本书的当晚,我给何恒清发了一条短信:“我用大半天时间一口气看完《生死门口的察觉》,你这本书中对生死的一些思考和观点也许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珍视生命。很有意义!”他立刻就回复:“谢谢您的肯定和鼓励。只是想着奉献一点点‘察觉’,如果能让读者有一点点的‘触动’,那就很满足了。”这是他发自肺腑的话。后来,图书全部制作完成后,我在腰封上看到了这句话。

  但是,我相信,《生死门口的察觉》中的“医学叙事”带来的不仅仅是一点“触动”,无论你是不是医学工作者,是不是曾经直面生死的考验,有时间请翻一翻这本书,一定会有所“察觉”,得到启迪,或许更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吴锋耀)

+1
【纠错】 责任编辑: 张娴君
新闻评论
01007025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8634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