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如何让课后服务从“常态化”走向“高质量”?政协委员来支招
在南宁市仙葫学校,舞狮、舞龙等独具特色的课后服务备受学生欢迎,增进学生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情感,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薪火相传(资料图片) 黄红锦 摄
在凤翔路小学,学生利用课后服务时间进行足球技能练习(资料图片) 黄红锦 摄
在滨湖路小学,学生们课后学习壮锦编织(资料图片) 潘浩 摄
“双减”政策落地后,如何切实提高课后服务质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市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上,民盟南宁市委会就提升课后服务水平,赋能品质教育发展积极建言献策,围绕如何挖掘特色课程、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缩小城乡教学差距等方面提出了不少“金点子”。
期待:进一步完善课后服务 满足个性化多样化需求
2023年新学期伊始,就读于南宁市滨湖路小学五年级的锐锐同学就和妈妈讨论起校内课后服务的报名事宜。该校的课后服务时间为下午放学后至18时,开设的课程包括“学科+”作业托管及兴趣特色托管两大类。
“孩子上学期只报名参加了作业托管服务,这个学期打算增加一门体育类的学科。”锐锐妈妈告诉记者,校内课后托管服务很好地解决了家长辅导作业难和此前参加校外托管经济负担重等问题,学校开设的课程也很丰富,涵盖演唱、绘画、书法、足球等多门学科。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多数家长对目前开展的校内课后服务水平表示较为满意,但同时也提出,希望课程活动进一步完善,在满足学生个性化、多样化需求上下功夫,体现出课后服务的地域及学校特色等建议。
调研:教学资源有待系统和完善 城乡学校存在差异
民盟南宁市委会调研后认为,南宁市高度重视“双减”工作,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目标,创新机制,精准施策,全面完成“双减”工作阶段性指标任务。全市各中小学校坚持按照“减负提质”总体要求,整合学校特色教育资源,课后服务呈现百花齐放、各显特色的态势,有力推动了“双减”政策落到实处,惠及学生,助力教育高质量发展。
但综观南宁市中小学课后服务工作,目前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学校课后服务的教学资源不够系统和完善,缺乏引导开展课后服务的教材,师资建设不足,课后服务教学质量存在校际差异大,以及缺乏监督和反馈评估机制,学校管理体制还需完善。
建议:编制课后服务本土教材 建立动态评估调整机制
对此,民盟南宁市委会建议,科学确定课后服务内容,创新课后服务形式。一方面增设学科作业辅导,指导学生认真完成作业,或指导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提升。另一方面挖掘特色课程,学校可统筹整合资源,从体育、音乐、美术、课外阅读、实验探究、编程等方面挖掘学科拓展类课程,配合一定比例的劳动实践活动,为学生整体素质提高和长期健康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教师作为教育系统中的核心力量,是确保课后服务质量的关键一环。民盟南宁市委会建议,加大对课后服务师资力量方面的投入,加大教师群体开展课后服务培训力度,组织教师走出去,学习先进地区学校的课后服务管理模式,将优质的模式运用到本校的实际服务中。加强课程资源库建设,组织制作并遴选优秀的课后服务课程案例,向全市学校共享资源,有效服务教与学。加快社会资源统筹整合,引入社会活动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志愿服务机构等社会公益机构,形成教育合力来优化课后服务的内容与形式。此外,还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引进非遗文化课程进校园,为学校提供陶艺、剪纸、茶艺、扎染、木工等系列非遗课后服务课程,以弥补校内师资的不足。
在实现优质资源共享,缩小城乡差距方面,民盟南宁市委会提出,师资力量、设备、器械、场地等不足是限制课后服务兴趣课程开设的主要因素,特别是乡镇学校,特色课程的开设效果基本都受到这些因素限制。地方政府可在课后服务教育投入上做“加法”,将乡镇学校课后服务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增添美术、音乐、创客等学科基础设备,完善教育配套设施,缩小城乡学校的差距,努力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同时,教育系统可将城市学校与乡镇学校结成课后服务研修共同体,城市学校教师定期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理念等方面进行经验分享,促进乡镇学校教师的课后服务能力快速提升。
目前,南宁市还没有编制出版教师开展课后服务的本土教材,教材的开发仅靠一所或几所学校教师去完成,其科学性和规范性难以保障。建议从自治区或者市级层面着手,组织各学科教研员整合学科团队力量,充分挖掘本校课后服务特色,提炼优秀课后服务成果,编制课后服务本土教材,推广优秀可复制的课后服务课程教材。
民盟南宁市委会还建议,建立学校课后服务常态化督导、管理与监督机制,根据学校课后服务课程安排、学生反馈和教学成果,评估学校课后服务管理和质量状况,并及时给以调整建议。建设学生和家长对课后服务的反馈平台,建立课程动态评估调整机制,以确保课后服务能真正满足学生多样化成长需要。(韩沛 廖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