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政务信息推广
河池推动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 “远古铜鼓”再放光彩
2023-03-28 09:39:09 来源: 广西日报
关注新华网
微博
Qzone
评论
图集

  【原标题】河池推动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 “远古铜鼓”再放光彩

  3月23日,到河池游玩的覃先生从河池市非遗项目铜鼓铸造技艺传承人韦新蒋的手中,购买了一面铜鼓作为纪念品带回柳州。“感觉这是最能代表河池的东西,还能作为乐器,可以不时把玩一下。”覃先生说。

  河池作为当今仍保留着使用铜鼓习俗的地区之一,是世界上已知的民间传世铜鼓分布最为密集的地区,被誉为“世界铜鼓之乡”和“中国铜鼓之乡”。

  2012年12月,原文化部批复设立了涵盖河池市全境11个县(区)的铜鼓文化(河池)生态保护实验区,是广西唯一一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实验区设立以来,河池市坚持高位推进组织建设,通过强化整体活态保护、建立完善传承人保护机制、加大对外宣传交流、积极推进非遗旅游融合发展、实施“非遗+扶贫”助力脱贫攻坚等系列措施,推动铜鼓等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近年来,河池市结合脱贫攻坚任务以及乡村振兴目标,先后颁布实施《河池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河池市民间传世铜鼓保护条例》,把实验区建设纳入《河池市全域旅游发展规划》,纳入地方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扎实推进铜鼓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

  “铜鼓文化(河池)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事关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发展,事关河池经济社会发展,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河池市政协主席黎丽表示。助力铜鼓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民族文化品牌建设和文化繁荣发展,也是河池市、县两级政协和委员们高度关注和积极作为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河池市、县政协组织和政协委员提出意见建议60多条,对实验区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在政协委员的建议助推下,河池市先后建成铜鼓文化传承基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展示中心等传习场馆125个,实验区核心区东兰县按照“一村一亭一舞台”的目标,在巴畴乡板丁村、巴英村等10多个村屯建设了铜鼓山歌亭、铜鼓舞台等展演场所。另外,市县政协委员有关铜鼓文化进校园的多份提案建议正逐步变为现实,近两年来,非遗进校园活动在全市43所中小学校及3所职业院校持续开展,参与学生达2.5万多人,为铜鼓文化及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提供了坚实的阵地保障。

  “今年一开年,河池先有南丹的年街活动,后来有东兰的蚂节活动,接下来又有‘壮族三月三’活动,铜鼓迎宾、铜鼓舞等铜鼓文化展演是其中最具特色的项目之一,也最受游客欢迎。”3月24日,东兰县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局长马方康向记者介绍,在他看来,河池的铜鼓文化如今得到发扬光大,带来的最直接的就是旅游红利。

  经多年建设,远古铜鼓,再放光彩。目前,河池已完成实验区《铜鼓文化(河池)生态保护实验区总体规划》第一期(2017—2021)建设任务,建设保障体制机制健全。实验区现有壮族铜鼓习俗、铜鼓舞(南丹勤泽格拉)、壮族蚂节、密洛陀等国家级非遗项目13项,是规划实施前的1.44倍;有自治区级83项、市级155项、县级984项,自治区、市、县三级名录项目总数是规划实施前的2.09倍;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8人,自治区级69人、市级135人、县级367人。《广西南丹:推动非遗活态保护与传承》案例入选2020年“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优秀案例”,《瑶族蓝染:为小康生活添彩增色》入选2022年“非遗工坊典型案例”,东兰县铜鼓技艺入选2022年“中华体育文化优秀项目名录”。河池还编写了非遗教材12种。

  此外,河池通过积极举办壮族蚂节、白裤瑶年街节、祝著节等民族节庆活动,让铜鼓文化保护“见人见物见生活”,并以人民为主体进行活态传承,让铜鼓敲响时代强音,成为河池非遗文化的“形象代言”。

+1
【纠错】 责任编辑: 周敏
新闻评论
01007025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9470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