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南宁6月22日电(杨驰、刘映卓)一根根鲜嫩的青瓜,让“知味馆”里的锅碗瓢盘响起了美妙的乐曲;一颗颗金黄的稻穗,让“真味馆”里的米饭显得格外香甜可口;一片片娇嫩的茶叶,让“寻味馆”里飘出一缕缕淡淡的茶香……桂平市逸夫实验小学创新探索“做·悟·创‘行走的劳动课’”实践活动,让学生们脸上洋溢出灿烂的笑容。
在茶文化创新特色实验室里,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制茶体验活动。(梁莉彦 摄)
一片叶子的神奇蜕变
走进学校茶文化创新特色研学基地,孩子们变身小茶农,背起小竹篓,体验采摘鲜嫩的茶叶。“采茶一般只采一叶一芯的嫩芽,采茶动作要轻,手指要向上提……”茶园负责老师边讲解边示范。
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精心挑选、轻采轻放,忙碌的身影和欢乐的笑声勾勒出一幅蓊郁青山采茶图。在“寻味馆”茶文化创新特色实验室,同学们体验晾青、杀青、捻揉、烘干等制茶工序,见证了一片叶子的神奇蜕变。让同学们在品尝甘洌醇厚的茶味中,感悟了中国传统茶文化的深厚底蕴。
孩子们将收集的校园落叶和厨余垃圾进行有机肥堆肥实践活动。(梁莉彦 摄)
落叶厨余变身有机肥料
早晨桂平市逸夫实验小学的校园是忙碌的,同学们将落叶拾起,将吃剩的果皮、果核收集起来,还向食堂的阿姨们收来厨余垃圾。同学们把这些不起眼的垃圾都安置在“智创生活,永续发展”的堆肥基地里,实现它们新的自然使命。
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在大桶里铺一层土、一层厨余垃圾,再铺一层土、一层厨余垃圾,一层一层进行堆积填埋,制作成有机肥。为校园中的作物创造出肥沃的土壤,收获更加健康的果实,果皮和落叶再经过堆肥变成肥料,回归土地。周而复始,循环往复,校园“零废弃”的故事在这里萌芽发生。
学生们在桂平市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曾家焕的指导下学习插秧技术。(梁莉彦 摄)
小水稻里领悟大学问
在校园的方格试验田里,同学们在桂平市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曾家焕的指导下,迫不及待地脱鞋挽裤,下田学习插秧农技。稚嫩的小手托着一颗颗小秧苗,小心翼翼地插入泥土里,同学们虽然身上溅满泥浆,汗流浃背,却毫不在意。
孩子们从耘田、插秧、施肥、收割、编织等一系列“稻”文化的劳动实践过程中,播种下一个个美好的“禾下乘凉梦”。在完成劳动实践后,同学们纷纷表示,从“学农”中感受到农作的艰辛和农民的不易,以后一定会更加热爱劳动、珍爱粮食、尊重自然。
桂平市逸夫实验小学旨在通过“行走的劳动课”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用智慧的大脑和勤劳的双手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使自己的生活环境和美好人生能更和谐地发展,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植入学生们的心灵。
“学校利用学校和周边的资源优势,开展“行走的劳动课”探索与实践,将劳动的种子种在学生们心里。”桂平市逸夫实验小学党总支部书记、校长陈冬寒表示,“行走的劳动课”让孩子们在劳动中“做·悟·创”,即亲自动手、自我感悟、创造价值,培养学生“从生活劳动教育走向劳动生活”的价值观。(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