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靖西:生产性保护实现非遗文化自我“造血”
连日来,靖西市绣蕴坊绣球文化公司陆续从各乡镇绣娘手中收回2700多个绣球,这是南宁一家餐饮企业专门定制的。“我们拿到订单后,就把图纸和原材料发给绣娘们,她们做好了我们就回收。”8月22日,该公司负责人刘昌磊介绍。据悉,2022年该公司出售各类绣球30多万个,产值680多万元,今年随着旅游市场的复苏,1—7月绣球出货量已经和去年持平,全年预计产值超过1000万元。刘昌磊表示,付给绣娘们的手工费,占出售绣球所得的70%左右。这是靖西市通过生产性保护实现非遗文化自我“造血”的生动实践。
靖西市全市人口近70万人,其中壮族占99.4%,壮族文化丰富多彩,全市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有183项,其中国家级2项、自治区级26项。该市利用本土丰富的壮族文化底蕴和文化元素,坚持将传统文化、民间艺术、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相融合,壮锦、绣球、农民画等非物质文化得到传承发展,实现了生产性保护、活态化传承,也带动了群众增收致富,有力推动了乡村振兴。
“织”出特色,壮锦织就富民路。8月19日,在靖西壮锦厂,数十名工人在纺织机前忙碌,她们的手指在织机上翩翩起舞,如同舞动的精灵,将传统与现代相融合,用双手勾勒出千年的文明与智慧。靖西壮族织锦技艺源远流长,已有数千年的历史,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为了让这项传统技艺焕发新生机,靖西制定了保护计划与措施,开办壮锦厂,在传统织锦技艺的基础上,引导壮锦传承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文化为核心,开发挂包、围裙、头巾、台布、坐垫等壮锦产品,让壮锦融入现代生活。壮锦技艺传承人、壮锦厂负责人李村灵介绍,该厂每年销售壮锦系列产品3万多件,销售收入超200万元,带动妇女就业500多人。靖西文化体育广电和旅游局的统计数据显示,该市壮锦厂、壮族博物馆等作为“非遗”保护基地每年接待游客超100万人次。
“绣”出精品,绣球抛向全世界。8月18日,靖西举办绣球节活动,绣球招亲、放灯花、篝火晚会等传统习俗吸引了大量的游客,作为爱情代表的绣球最受欢迎。靖西绣球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是靖西壮族人民世代相传极具广泛性和普遍性的民间手工艺品,也是靖西极具特色的旅游工艺品之一。该市推行“政府+企业+村集体+农户”的发展模式,传承发展“壮族绣球制作技艺”,通过政策和资金扶持将旧州街建成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示范基地,形成了“旧州绣球一条街”,产品畅销国内外,辐射带动就业2000多人。旧州镇20岁的姑娘潘彩铃,从小看着家里的长辈制作绣球,自己也能绣出一些小绣球。她说:“用闲暇时间做,一个有7元手工费,熟练以后再做大的,收入更多。”
“画”出生活,农民画添彩壮乡。8月19日,在壮族博物馆,数名农民画画家在挥洒创作,众多游客围观称奇,一些人下单购买。靖西农民画是广西3个主要的农民画流派之一,以本地民俗民风、山水风光和边关风情为主要题材,具有壮民族独特鲜明的生活特征。2016年9月,靖西被命名为“广西农民画之乡”。该市成立农民画协会,成员110多人,建设农民画办公室和专门展示厅、创作基地和传承基地,推动农民画走向市场。目前,靖西精品农民画售价几千元到上万元不等。该市还大力推进壮族农民画与城市风貌改造相融合工作,农民画成为景区、餐厅等场所的主要装饰画,以农民画为外墙彩绘的民房,成为新农村一道道靓丽的风景。(韦鹏雁 赵福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