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非遗壮锦传真情
屏风、挎包、香囊、壁挂、布偶、服饰……走进位于龙州县城南幸福家园的壮锦世家工作室,琳琅满目的壮锦织品映入眼帘,让人走进一个色彩斑斓、温馨精致的世界。
抽丝、纺线、绕线、牵经、穿筘、分公纱母纱、织锦……工作室里,李素英时而坐在织锦机前织锦,时而手把手指点其他织娘。在富有韵律的“哐当哐当”声中,织娘们的巧手在木制织锦机上下翻飞,经纬交织间碰撞出传统与现代融合的火花。
李素英是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龙州金龙壮族织锦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从小跟母亲学习壮锦编织技艺,12岁就能自己织壮锦。“织壮锦是我们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技艺,现在我们的壮锦越做越新,订单越来越多。”为了把这一技艺发扬光大,李素英成立了集研发设计、培训教学、生产销售、展示体验为一体的壮锦世家工作室。
壮锦与蜀锦、云锦、宋锦并称“中国四大名锦”,而龙州是壮锦发源地之一。南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记载,壮锦出产于左、右江,壮语称为“天纹之页”,其质“如中国线罗,上有遍地小方胜纹”。历经千年传承,壮锦依然活跃在当地群众生产生活中,并在守正创新中绽放出时代芳华。
“传统是过去的时尚,时尚是未来的传统。”李素英在继承祖辈流传下来的壮锦技艺的基础上,根据市场需求和现代人的审美习惯,融合壮锦的观赏性和实用性,不断拓展壮锦的使用功能,丰富壮锦的图案、色彩、样式,研发出一系列生活用品、艺术品、旅游纪念品。她的壮锦作品多次获广西工艺美术作品“八桂天工奖”银奖、铜奖等奖项,她本人也先后获得龙州县第二批乡土人才、崇左市工艺美术大师、“自治区级乡村工匠”等称号。
织锦技艺代代相传,一幅壮锦,常常用几种颜色甚至是十几种颜色搭配组成,既是精美绝伦的工艺品,又有很高的实用价值。为把壮锦发扬光大,李素英通过展览、演示、交流等方式,让壮锦文化及编织技艺进校园、进景区、进展会,让越来越多人了解壮锦的历史文化内涵,感受壮锦在创新发展中焕发出的魅力与活力。
李素英介绍,很多来龙州的研学团队都把学习体验织壮锦纳入必选项目,“孩子们对壮锦都很感兴趣,在参观过程中一直好奇地问个不停,对体验亲手织壮锦更是跃跃欲试。”
李素英还采取“传承人+工坊+织娘”的方式,解决城南幸福家园部分搬迁户就业问题,推动织锦传承和群众增收双赢,助力乡村振兴。“我学织锦3年了,现在做得很顺手,织出来的壮锦也得到了顾客的认可和喜爱。”织娘何金妹展示了她参与制作的挎包。目前,壮锦世家工作室共培训织工40人,其中脱贫户群众37人,就业后可人均每年增加收入3500元—1万元。
“针针织锦绣,线线总关情。”李素英说,壮锦是广西民族文化的瑰宝,她们将在人才培训、市场对接、网络销售、品牌打造上做文章,把壮锦代代传承下去,让壮锦“绣”出更精彩的未来,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一根线,一生情,一世念,所谓是:传承非遗话创新,千丝百线结同心。为君织锦三百尺,愿得时时见我情。(记者 陈明桂 通讯员 黄华江 周星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