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不止螺蛳粉——柳州市曙光西路历史文化街区走笔-新华网
新华网 > 广西 > 正文
2024 06/04 09:05:53
来源:广西日报

这里不止螺蛳粉——柳州市曙光西路历史文化街区走笔

字体:

【原标题】这里不止螺蛳粉——柳州市曙光西路历史文化街区走笔

  5月30日早上,柳州市细雨润街。

  曙光西路历史文化街区的主要街市青云路、小南路,市民、游人络绎不绝,到处都是吆喝声、讨价还价声、老友相互问候声,整个街区热闹又有人情味。在螺蛳粉店和一众网红小吃店门口,众多打扮精致、来自广西乃至全国各地的年轻人早早排起了长队。

  曙光西路历史文化街区南临柳江,西邻红光大桥,北接中山西路,主要以曙光西路、青云路、小南路为骨架。因为这里充满着浓郁的市井气息,还有螺蛳粉等各种美食碰撞擦出的烟火气,成为全国知名的网红街区。

  那些大口嗦着螺蛳粉的年轻人可能不知道,几百年以来,曙光西路一直是一条极为兴盛的官商要道。

  “宋代以后直至清末,柳州逐步由‘过载码头’发展到商贸‘总汇之区’,以至成为‘桂中商埠’。”柳州市地方志办公室原主任罗方贵告诉记者,得益于柳州水运的便利,上游的木排、竹筏、桐油、茶油和山珍等货物,沿柳江顺流而下,直达柳州城沿河两岸,这就使得包括曙光西路在内的街区成为柳州近代工业文化的起源地之一和水运文化的核心地。

  从明代洪武年间至清末,街区沿江一带一直为加工场、旅社、码头、商贾、会馆聚集区,形成独特浓厚的市井文化,并延续至今,成为有名的“一日三市”的青云菜市(早、中)与青云民生市场(夜市)。

  “近年来青云路火爆出圈,应该是源自此地赓续数百年的烟火气吧。”考古研究者王剑说,曙光西路历史文化街区自明代延续至今的古城格局、街巷肌理脉络保存完好,中山西路粤式骑楼成排而建,曙光西路传统民居成片聚集,历史文脉和传统文化得以较好保留和延续。

  记者步行至中山西路与曙光西路北交叉口处,这里矗立着曙光西街牌坊,牌坊高约12米,宽6.5米,牌坊上雕有柳州山水、龙舟等图案,与旁边的骑楼浑然一体,颇具旧时柳州“最繁华码头”的风貌。

  从中山西路逡巡往东,在与斜阳路交接的地方有间刘乐仙凉茶铺,引来许多游客争相品茗。据说此处原是晚清时期抗法、抗倭名将武显将军宋福庆的府邸。

  抗日战争时期,中山西路与青云街、小南路、斜阳路交会处成为抗日宣传的重要阵地,各社会团体组成的宣传队在此以演讲、唱歌、话剧的形式演出,宣传抗日统一战线;解放战争时期,中共桂柳区工委在曙光西路以开杂货店为掩护开展革命活动。

  这里的电灯点亮了柳州的工业文明之光。沿斜阳路往北,有建于1916年的柳州电灯公司旧址,由商人陈敬堂创办,当年向城厢和主要街道、商店提供照明用电,是柳州市目前留存最早的工业设施遗址。

  一座牌坊,就是一段历史。“自明代起,街区也是科举的核心区,曾牌坊林立,原有柳州八贤徐养正‘尚书牌坊’、徐养正父子‘父子翰林’牌坊,明朝莫抑、莫与齐父子‘宪台济美’牌坊、‘科第世家’牌坊。”王剑向记者介绍。

  “从2013年以来,柳州市持续开展曙光西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性综合整治。”柳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局长黄中介绍,通过对街区建筑、街景风貌的修缮维护和微更新,恢复了老街巷的生机与活力,延续了历史建筑文化传承功能,完善了街区商业、文化生态。

  岁月流转,柳江不息。承载着厚重历史的曙光西路,在城市有机更新中凤凰涅槃,散发出更加迷人的魅力。(记者 唐绍怡)

【纠错】 【责任编辑:刘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