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小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美术家协会原副主席
魏小明接受记者采访。周祥鹏 摄
13岁时,魏小明在如今的海城区高德街道赤西村一带捧回沉甸甸的红土,创作了他艺术生涯首个雕塑作品。因为与故乡红土时隔逾50年的“约定”,近日,这位知名雕塑家、画家,北海两“任”“潮”雕的创作者又回到了北海。
在2024“花·海·潮”广西北海赤西红土艺术计划启动后,11月22日,魏小明接受了本报全媒体记者的专访。“这也是此次计划以‘红土’命名的原因。”开篇提及的红土,是魏小明难以忘怀的艺术之源,在他看来,故乡丰富的文旅资源,是创作的沃土,而祖祖辈辈耕耘劳作的这片乡土,更是艺术创作的“新大陆”。
赤西红土艺术计划启动仪式上,魏小明作讲话。黄金敏 摄
此番,在魏小明的倡议下,来自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等各艺术院校的青年艺术家们将用一个月的时间,在赤西进行体验式调研,与当地村民、专业园林工程师和志愿者共同开辟艺术“种植”新路——以抽象的金属框架为“画布”,用500多种鲜活的亚热带植物作“颜料”,结合当地环境特质,编织出随着季节更替而呈现万千变化的“可生长”的艺术作品。
赤西红土艺术计划启动仪式上,领导嘉宾在金属笼架上绑上鲜花。黄金敏 摄
“我们希望能够以艺术赋能乡村振兴,在北海独具特色的滨海乡村通过深耕农耕文化,打造出具有可持续发展性的文化旅游产品,描绘出更具艺术美感的生态画卷,构建起‘艺术+文化+生态+观光+产业’融合的新发展模式。”
作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美术家协会原副主席,魏小明表示,此次自己的身份不再是老师,自然环境、当地村民和园林工作者们才是创作者们的老师。青年艺术家们深入田间地头和村民家中,考察了解赤西的农业资源和文旅产业发展情况,以及新时代农耕文化和乡村生活发生的新变化,让艺术种植得以融入一方水土、实现“生根发芽”。完成后的作品将与赤西的村落景观和谐共生,构建新的文化符号、乡村艺术形象,提升乡村的文化旅游吸引力。
动态雕塑。(资料图)许振国 摄
始终心系家乡建设的魏小明,在出席2023年“文化北海”建设活动周时,就倡议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文化建设,“对于一个城市而言,文化和旅游要发展,首先必须考虑保护传承和可持续性。北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更应该珍惜这份馈赠,这样才能保证北海文脉的生生不息和自然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魏小明认为,近年来,北海在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方面表现出色,这座城市已不仅是文化旅游的最佳目的地,还是艺术家孕育成长的宝贵摇篮。2019年,由他担任总策划的“北海潮·首届中国北海国际户外动态雕塑展”,吸引了包括林·爱莫里、安吉拉·康纳、拉尔方索等国内外知名动态雕塑家参与,雕塑家们在为北海留下经典雕塑作品的同时,还被北海的优美风光、历史文化深深吸引,成为“文化北海”的推广者、宣传者,这让魏小明意识到,要传承和发展北海文化,讲好新时代北海文艺故事,需要“外来种子”的“种植”和传播。
而在几次为北海艺术设计学院等本土高校授课后,魏小明更欣喜地发现,北海的艺术人才“后继有人”,“希望北海能为青年艺术家和未来的艺术家搭建沟通交流的桥梁,提供展示才华、传递声音更广阔的舞台,让‘文化北海’的故事更加多元化,更有生命力。”这名从北海走出去的艺术家,也正用自己的方式努力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