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直营店搭桥,瑶乡好货走出大山进万家
位于广西医科大学后门的乡村振兴帮扶农特产品直营店内,带着香椿木清香的瑶家腊肠整齐悬挂,冷链专柜里凌晨宰杀的黑山羊肉肌理分明……2月14日清晨,这家90平方米的店面刚开门便迎来不少顾客。“这腊肉采用农户散养土猪五花肉制作,用里当香椿树熏制,是我们瑶家老手艺!”店主潘旭康向顾客推销农户自制的腊味。
这是第四家来自马山县里当瑶族乡的乡村振兴帮扶农特产品直营店,是由广西医科大学与马山县人民政府联合打造的消费帮扶平台。
瑶乡“土货”直通市区
看似寻常的社区小店,实则是连接瑶山深处与都市餐桌的“直通车”,承载着6个瑶寨数百户村民的致富希望。货架上的小白菜、油麦菜等山乡蔬菜沾着晨露,瑶乡土猪、马山黑山羊、里当土鸡带着山野气息,冷链专车每日跨越百余公里,将深山美味送达市区。“我们马山的黑山羊、土黄牛、土猪、里当鸡很受欢迎,每天都销售一空。”潘旭康说。
“凌晨4时宰杀的黑山羊、土猪,凌晨2时采摘的蔬菜,中午就能摆上南宁市民的餐桌。”广西医科大学派驻马山县里当瑶族乡青龙村第一书记蔡双启介绍,在“农户—冷链—直营店”的直通模式下,流通环节产生的各种费用、时间大幅减少,流通成本降低15%。从种苗发放到种养管理再到产品收购,村委与驻村工作队全程把关。
在家门口就能买到新鲜山货,自然受到广大消费者的欢迎。正在挑选土猪肉的市民曾先生是店里的回头客:“这里的农特产品品质好、食材新鲜,这家店开业两年来,我几乎每天都会过来采买。”
在广西医科大学,教职工到直营店购“土货”已成常态。该校党委组织部副部长张孟见介绍,作为后盾单位,学校不仅无偿提供经营场地,还将直营店纳入教职工福利体系,通过“以购代捐”实现双向受益,“这让农户销路不愁,也让教职工吃得放心”。
山间种养订单供应
生态种养、冷链直送、社群营销,瑶乡“土货”以绿色品质吸引了稳定消费群体,各直营店的微信群每日接收的订购消息成为深山美味直通都市的“数字桥梁”。此外,“瑶寨种养”微信小程序即将上线,以期打开更广阔的线上市场。
在距离南宁约150公里的里当瑶族乡太平村,隆利种养专业合作社的养殖场里,160多头土猪在山林间拱食。“每头猪生态养殖至少365天,这是硬指标,也是进入直营店的‘通行证’。”合作社负责人陆文振坦言,虽然土猪批发价比市价每公斤高出10元,但靠着直营店的“招牌”和固定销路,每月出栏量仍赶不上订单需求,“以前总愁如何打开销路,现在手机‘叮咚’一响就是订单,这日子踏实多了。”
翻过两道山梁,在青龙村老豪种养专业合作社里,上百只黑山羊、千余只里当鸡承载着人们的致富梦想。“过去商贩压价,现在直营店保底收购,去年我们增收80多万元!”合作社负责人蒙军建难掩喜悦。更让他自豪的是,跟着合作社干的20多户脱贫户不仅腰包鼓了,不少人还成为养殖技术能手。
品牌经营乡村振兴
从太平村的生态土猪到青龙村的特色禽畜,当地探索出的“产销直通、品质倒逼、利益共享”发展模式成效显著。直营店如同金钥匙,既打开了深山农产品的销路,又解决了小农户对接大市场的难题。潘旭康掏出手机点开“云端账本”:去年4家直营店销售额突破350万元,带动427户脱贫户户均增收超4000元,6个村村集体各获3万元分红。“这些数字是村民们过上好日子的真实写照。”他说。
在直营店干杂类货架上,金伦红糖、里当瑶寨花生油、马山农家香米以及黑豆、黄豆、玉米头等山乡“土货”整齐陈列。潘旭康拿起一包包装精美的里当竹笋干,盘算道:“我们还要让‘土货’穿上瑶乡特色‘文化衫’。”他计划邀请专业团队为瑶乡“土货”设计系列文创包装,深挖“瑶寨种养”文化内涵,希望通过数字引擎,插上品牌翅膀,让这些山乡“土货”走出南宁、走得更远。(记者 宾艺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