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八桂边关“石榴红”——广西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推动边疆地区民族团结工作纪实-新华网
新华网 > 广西 > 正文
2025 03/28 21:38:27
来源:新华网

八桂边关“石榴红”——广西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推动边疆地区民族团结工作纪实

字体:

  新华网南宁3月28日电(李辉)“三月三”将至,八桂边关处处洋溢着喜庆祥和的节日气息。3月26日清晨,广西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百色边境管理支队龙邦边境派出所民警潘永华拿起笔记本和警务工作包,前往边境附近的弄关屯苗寨为苗族同胞开展全国两会精神宣讲和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这是总站民警用心用情做好民族团结工作的一个缩影。

  广西面向东南亚,背靠大西南,1020公里陆地边境线上,壮、汉、瑶、苗、侗等12个民族群众在此世代聚居。近年来,广西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决扛起维护边疆安宁、民族团结的重大政治责任,全体民警职工将民族团结融入强边固防工作,与边境辖区各族群众手挽手、心连心,同绘民族团结“石榴红”,让“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画卷在八桂边关徐徐铺展。

  “心连心”搭建服务桥梁

  八桂大地,群山如黛,边境地区民族众多、语言多样,如何让服务既有“速度”又有“温度”?广西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的民警们以“多学一句方言、多解一件难事”的实际行动,架起了一座座民族团结的连心桥。

  2024年9月,广西崇左市金龙镇双蒙村与敢赛村因历史遗留的山林地界问题再起争端,正当两村群众在山林中争执不下时,崇左边境管理支队金龙边境派出所民警张幸有及时赶到了现场。

  “‘呗侬’(壮语兄弟姐妹),都是自己人,我们坐下来好好谈好不好。”张幸有用壮语架起沟通桥梁。他引导双方代表来到了“呗侬调解室”,依托该所创建的“1+N”联调机制,联合相关职能部门开展全方位调解。最终双方愿意接受最新勘定的方案,握手言和,并共同栽下“团结树”标记界限。

  “我们工作在少数民族地区,如果不会当地语言就寸步难行。”金龙边境派出所所长黄民介绍,该所还编了一本《群众工作手册》,将学习壮话当作派出所开展群众工作的基本功来推行。

  一边是民警与群众间浓厚的“呗侬”柔情,一边是以更富韵律的方式生长的法治的种子。

  在防城港东兴市江平镇,京族群众占边民总数的三分之一。“跨境货,要报关;界碑石,不可搬……”防城港支队江平边境派出所创新推出“京语+白话+普通话”三语普法模式,民警杜鸿带领团队制作《边境法规三字经》短视频,通过京族独弦琴伴奏、哈节民俗表演等形式,让普法宣传“入乡随俗”。今年以来,该所累计开展普法活动80余场,覆盖边民2万余人次。“这些后生妹把法条唱成我们的调,比鱼露拌饭还入味!”京族老人苏春发笑着说。

  近年来,总站结合边境辖区多民族实际情况,先后组建了“呗侬联防队”“呗侬山歌队”“靖边木兰”女警队等20余支“双语”普法宣传队伍。民警利用各族语言与普通话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日常普法宣传和民族政策系列宣讲,定期发放民族团结倡议书,与各族群众携手并肩,共筑同心圆、共圆中国梦,用忠诚与担当守护边境线的安宁,让“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理念根植于各族群众心中。

  “肩并肩”筑牢铁壁铜墙

  “警察,不许动!”2月15日晚,一声喝令划破广西靖西市岳圩镇中越边境丛林的宁静。随着丛林回归宁静,一起外籍人员非法入境案成功破获,2名非法入境外籍人员落入法网。

  “吴所,我刚散步时,发现边境有可疑人员!”当天19时许,百色边境管理支队岳圩边境派出所所长吴润豪收到了护边员老黄提供的线索。他立即组织民警带领护边员、村干部、治安志愿者等群防力量在边境附近进行拉网式搜捕。经过1个多小时的搜索,在界碑附近的一处草丛里发现了非法入境外籍人员。

  从可疑人员的发现到成功抓获,护边员无处不在,为民警破获案件提供了重要线索,这不仅是群防群治的一个缩影,更体现出了群防群治的强大效能。

  当靖西的群山归于寂静,防城港的边境线上又亮起警觉的灯火。3月3日,出租车司机陆师傅(化名)向防城港边境管理支队楠木山边境检查站举报:“三名乘客临近检查站时要求高速下车,形迹可疑!”凭借多年营运经验,他察觉对方有违法犯罪的嫌疑,其行为也与民警普法宣传中的“偷渡客”高度吻合。

  接报后,该站立即组织警力对事发区域周边展开严密搜查,很快在一处山道附近抓获周某等3人。经审讯,周某等人受“境外视频剪辑工作月入数十万”短信诱惑,按“蛇头”指令从外省辗转来桂,企图偷渡。

  3月18日,楠木山边境检查站向陆师傅发放相关举报奖励。这位“的哥哨兵”坦言:“平时看到反偷渡宣传单,这次派上用场了!”

  一直以来,广西边检总站持续深化党政军警民合力管边控边,完善群防群治工作机制,让“村村是哨所、人人是哨兵”的防控网越织越密,筑牢祖国南疆铜墙铁壁。

  “手牵手”助力乡村振兴

  春日的晨光洒在桂北群山间,三江侗族自治县知了小学的早读声穿透薄雾。

  3月1日,广西边检总站第六批支教民警田园用流利的英语开启新学期第一课。这所距离县城29公里的学校,79名侗族、苗族学生曾是英语课的“失语者”。田园接过支教“接力棒”后,从规范26个字母书写起步,利用早读和课后时间强化听说读写,逐渐摸索出适合少数民族学生的教学方法。

  “孩子们的成绩单就是最好的教案。”他抚摸着办公桌上日渐增厚的作业本感慨道。这样的教育接力已持续五年,广西边检总站累计选派33名39人次赴13所中小学支教,投入200余万元改善教学条件,让山坳里的琅琅书声愈发清亮。

  如果说支教是托举雏鹰的翅膀,那么产业振兴则是筑牢边疆的基石。

  在崇左市凭祥市夏石镇,冬瓜基地里正在长出绿苗。“2018年以来,我和儿子儿媳都在家门口的冬瓜基地做工,收入稳定,感谢边境派出所为我们村民在冬瓜基地营造了一个和谐的工作环境。”白马村57岁的村民韦阿姨在冬瓜基地里一边栽苗一边说道。

  为促进兴边富民,消除承包土地和灌溉用水的潜在纠纷,崇左边境管理支队夏石边境派出所提前介入,会同村委会和村民代表,商讨制定了灌溉用水分配表,以免发生用水纠纷。从2017年至今,先后有多家农业公司来到该所辖区承包了2000多亩土地种植黑皮冬瓜,直接安置上千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

  从教室到田野,从书声到机鸣,移民管理警察的帮扶足迹勾勒出乡村振兴的立体图景。

  “我们既做教育星火的传递者,更当产业振兴的引路人。”广西边检总站负责定点帮扶工作的石伍华表示。

  界碑为证,山海作答。当支教课堂的书声点亮深山,当跨境园区的机器奏响共富乐章,新时代的壮美画卷已在八桂边关徐徐铺展。(完)

【纠错】 【责任编辑:蒋颖】

Copyright © 2000 - 2025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新华网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新华网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