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广西河池市宜州区下枧风雨桥(李增英 摄)
近日,广西宜州龙江河畔灯火璀璨,山歌悠扬。第十五届刘三姐文化旅游节在此启幕,这场承载着“歌仙”文化基因的盛会,吸引了全国游客共赴山歌之约,成为宜州展示文旅融合成果的重要窗口。从北京坐36小时硬座赶来的游客刘朕龙的故事,恰是这场文化盛宴打动人心的缩影——“奶奶是刘三姐的忠实粉丝,我想把开幕式视频带给病床上的她看。”
跨越千里,只为一场山歌之约
“去年在刘三姐故里景区,演职人员听说我从北京来,当场编了首‘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的山歌,特别温暖。”刘朕龙回忆道,“今年我特意带着爱人韩宝龙来圆梦。”刘朕龙的讲述中,藏着宜州文旅最动人的故事。为满足奶奶对“刘三姐”的情结,这对山东籍夫妇辗转千里,遭遇强降雨仍坚持等待演出,在宜州区委宣传部协调下获得演出票。“感受到春天般的温暖”,这句感慨背后,是宜州以文化共情构建的游客黏性。
图为三姐故里景区的文艺展演
数据显示,本届文化旅游节跨省游客占比达35%,其中超六成游客因“刘三姐”IP慕名而来。正如宜州区委负责人在致辞中所言:“刘三姐的歌声穿越时空,深深烙印在宜州人的血脉中,也让‘歌海’之名享誉四方。”这种文化穿透力,正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旅游吸引力。
文化打头阵,产业开新局
在河池市第四届文旅大会的交流发言中,宜州区委、区人民政府勾勒出宜州文旅融合的“四梁八柱”:以“一核两带三区”规划为纲,构建“文化为魂、旅游为体、产业为基”的发展矩阵。
引入社会资本8.5亿元,完成刘三姐故里等景区提质改造,构建多元投入机制。目前共建成4A级旅游景区4家、3A级旅游景区2家、星级乡村旅游区7家景区串珠成链,形成“山水联动、古今交融”的全域格局。
图为刘三姐故里景区
非遗活化让古老歌谣焕发新生。《歌仙归来》实景演艺、《歌海寻仙》VR 剧场、全国首个“歌谣 + 研学”基地(刘三姐研学小镇)构成体验闭环,年营收破千万并入选国家自然教育基地。产业跨界则让桑蚕文化实现价值跃升,投资1.2亿元打造的桑蚕文化主题乐园,完善“文化展示—工艺体验—产品消费”产业链,开发丝绸文旅产品50余类,年接待游客30万人次,综合收入6亿元,带动千人就业,完成“传统茧丝”到“文旅IP”的转型。投入2.7亿元建设龙江北岸滨江公园,投入3000万元改造城北体育中心,积极承办环广西自行车世巡赛等国际赛事,布局休闲运动、星空露营、美食烧烤等业态,打造“运动康养+赛事经济”特色模式,带动消费达2000万元。让游客在山水间感受“人间有味是清欢”的闲适。
古今融合,传承文化新花样
宜州的文旅融合,深植于对历史文脉的深度解码。修缮山谷祠、四牌楼等遗迹,开发“北宋双星”和“重走徐霞客路”研学线路,让冯京状元文化、黄庭坚诗词文化从“静态展示” 走向 “活态传承”;以浙大西迁办学历史为纽带,设立感恩基金、共建研发中心,实现“文军长征”精神与产业发展的双向赋能。
图为广西最大的寿字碑刻“南山寿字壁刻—徐国环”
在怀远古镇,30余家非遗工坊构成“非遗+文创+餐饮”业态集群,三姐香粽等特产形成 3亿元产业链;“九街十八巷”里,民俗展演常态化举办,让游客沉浸式感受“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化共生。“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活起来”,宜州正以创新实践让千年文脉与现代生活同频共振。
数字助力,提升生活新温度
“300万元升级游客集散中心,35公里旅游绿道串联景区,改造景区连接公路8条,新增星级民宿7家、旅游驿站15处,全面提高游客便利度与舒适度。”是宜州区旅游的配套升级,背后是宜州对游客体验的极致追求。500人次旅游人才培训、100余名非遗传承人培育,为产业注入持久动力;“宠客计划”对粤黔游客、学生实行景区折扣,“宜州之夜”夜间经济集聚区带动餐饮住宿消费增长50%,2025年上半年接待游客434万人次、旅游总消费50亿元的成绩单,印证着服务升级的实效。
值得一提的是,游客刘朕龙在采访中提及:“河池受灾时,我想为当地百姓捐赠,宜州工会虽婉拒却让我感受到政府与民众的连心。”这种双向奔赴的温情,恰是宜州文旅最动人的底色。
展望未来,交出文旅三份答卷
本次文化旅游节不仅是一场视听盛宴,更是宜州文旅融合成果的集中展示。未来宜州将做好“深挖千年文化以文兴城、引入社会资本推动AI赋能、丰富消费场景促进三产融合”三篇文章。让文旅市场“火起来”、产业“强起来”、经济“旺起来”。
当刘朕龙将开幕式演出视频传给病床上的奶奶时,老人眼中闪烁的光芒,恰如宜州文旅发展的缩影——文化的根脉深植于人心,旅游的活力绽放于山水。从千年古郡到“歌海宜州”,从文化共情到产业共融,从遗产保护到民生改善,宜州正以刘三姐文化为笔,在绿水青山间书写着“诗与远方”的答卷。(林秋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