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正文
乡村振兴在行动|瑶乡大化:千山万弄产业兴 绘就发展新图景
2022-03-18 09:40:22 来源: 新华网
关注新华网
微博
Qzone
评论
图集

  新华网南宁3月18日电(黄浩铭 谷雨)伴随着春日的暖阳,在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大山深处的一家湖羊养殖场内,一只只羊羔正在陆续被打耳标,准备出栏。几年前,这个几乎找不到产业的山村,引入湖羊养殖,如今,这些湖羊已成为带领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领头羊”。

  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要振兴。要聚焦产业促进乡村发展,深入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大力发展县域富民产业,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近年来,作为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的大化瑶族自治县拓宽乡村产业发展思路,积极探索特色产业发展,走出了一条产业振兴的新路子。新华网“乡村振兴在行动”调研团队走进大化,解读瑶乡百姓的发展新篇章。

出栏的湖羊。

  念好“养殖经”,探索产业致富路

  一项适宜的产业,能为乡村振兴带来新面貌。位于大石山区的大化,举目是山,遍地是石,石山面积约占全县总面积的90%,“千山万弄行路难,云梯架在绝壁上”曾是当地的真实写照。曾经,这里是广西的“极贫角落”。

  面对耕地面积少、传统的农耕生产方式受限的实际,大化因地制宜,千方百计培育特色产业,努力做好特色养殖业发展这篇文章。

  这几年,生产周期短、养殖成本低、收益较高的湖羊被大化引进,并作为主导产业之一进行重点培育与发展。

百马乡中和村养殖场内的湖羊。

  清晨,“咩咩咩”的羊叫声在百马乡中和村的养殖场内此起彼伏,打破了小山村的静谧,村民们在羊圈内清扫、喂料,一派忙碌景象。

  自湖羊引入百马乡后,各村积极对湖羊产业进行探索。中和村驻村第一书记覃广生介绍,2019年,在广西北部湾国际港务集团的定点帮扶下,中和村采用“集团捐赠+农户入股+公司运作+年底分红”的方式发展湖羊养殖。在产业稳步发展后,去年3月,中和村以承包的形式,让技术能人来对养殖场进行更加精细化的管理。

  乡村产业发展和振兴效果的好坏,最重要的检验标准是其效益的高低。随着中和村的养殖业逐渐步入正轨,养殖场也在竭尽所能地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共同发展。“我在家里养了羊,还到养殖场里当管理员,一年的收入多了3万多元。” 正在计算收入的村民罗爱仙,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据了解,中和村的养殖场经过两年多的运营,为群众分红约9万元,村集体经济分红85万元,带动近百户的脱贫家庭实现稳定增收,让群众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产业发展带来的好处。

  经过发展,目前大化基本构建了“县万只、乡千只、村百只”湖羊产业发展格局,湖羊产业在全县遍地开花,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金钥匙”。

  在大化,不仅发展了湖羊养殖,七百弄鸡产业发展的故事也在千山万弄间上演。七百弄鸡是瑶族群众自繁自养的地方品种,已成为地标产品。近年来,大化不断推动七百弄鸡这一特色产业向规模化、品牌化发展。

  在贡川乡清坡村,一幢幢蓝色的七百弄鸡养殖大棚在群山间林立,这片曾经被撂荒二三十年的山间林地,如今成当地村民增收致富的“聚宝盆”。

大山间的七百弄鸡养殖场。唐毓春 摄

  清坡村曾因耕地面积少,山区交通闭塞,许多村民选择外出务工,大片的林地被撂荒。近年来,清坡村通过流转村民闲置的上百亩林地,将养殖场建到大山中,用于养殖七百弄鸡。300亩林地,成了天然的鸡舍。

清坡村坡线屯风貌。

  清坡村党支部书记韦良高介绍,养殖场的收入按照养殖户75%、村集体5%、合作社20%的比例进行分红,这样的分配方式,提高了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如今,村内170户脱贫户,690余人,都参与到联合养鸡的产业中来,形成从“输血”到“造血”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目前,清坡村的七百弄鸡年产量已有30万只。

  渔旅融合,实现“生态美”向“产业美”蜕变

  大化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红水河在崇山峻岭中蜿蜒,形成了大化山奇水秀的自然风貌。上世纪末,随着红水河大化、岩滩、龙滩三大梯级电站相继建成,大化成为名副其实的水电之乡,水域面积宽广的库区,成为发展渔业的理想之地。

  发展乡村产业必须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要将生态和绿色铸造为产业发展的基因和灵魂。近年来,大化拓宽产业发展思路,渔旅融合的实践,在大化北景镇孕育而生。

  2019年,大化在北景镇那色村音圩屯启动建设红水河—东盟国际垂钓基地项目。大化文旅集团投入资金建设游客服务中心、渔业文化展示馆、飞渔广场、垂钓浮桥等,基地的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基地建成至今,已举办多场垂钓大赛。

红水河—东盟国际垂钓基地。

  行走在飞鱼广场上,远可观群山绵延、草木葱茏,近可看红水河环绕而过、微风拂过,好不惬意。纵横在宽阔水面上的垂钓浮桥,设有大型钓位130余个。垂钓区鱼类众多,主要种类有大头鱼、白鲢鱼、青鱼、黑草鱼等40余种。游客的垂钓所得可送到游客中心,现场加工成美味可口的特色鲜鱼菜肴。码头处还设置了快艇等水上娱乐项目,在垂钓之余,还能体验到紧张刺激的水上运动。

渔业文化展示馆内展示的鱼类菜肴。

  凭借优美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鱼类,基地吸引着八方来客,一年约3万人次前来垂钓。据了解,垂钓方面的收入主要归大化县音圩合龙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所有,年收入约60万元,合作社每年给村民带来约9万元分红。在垂钓经济的带动下,那色村的农家乐、民宿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成为周边村民增收致富的渠道,让家门口的美丽资源转换成美丽经济。

垂钓基地内的水上娱乐项目。

  大化还深度挖掘当地的渔旅资源,打造面积为1.2万亩的红水河岩滩库区生态渔业田园综合体,核心区域涉及北景镇的那色、江栋、汉达等村(社区)。该项目计划通过旅游助力农业发展、促进三产融合,推动乡村振兴。

  千山万弄间,特色产业遍地开花,乡村振兴新图景正在绘就。今年,大化将持续发展鸡、羊、牛、鱼四大特色产业,抓好七百弄鸡产业的品质提升、产品加工等工作,发展壮大肉牛产业,加快打造“南方羊都”、建设“陆基桶养”生态渔业的步伐,力争出栏家禽250万羽、肉羊19.6万只、肉牛2.3万头、水产品产量1.7万吨、生猪32万头以上。

  一个个兴起的产业为大石山区的人们带来致富希望,一项项产业的探索让发展的规划更加清晰,瑶乡人民的乡村振兴之路也在不断前行中越走越扎实。  

  统筹:黄博阳、陈婕

  文字:黄浩铭、谷雨

  图片:唐毓春

  鸣谢:大化瑶族自治县委宣传部

  新华社广西分社 新华网 联合出品

+1
【纠错】 责任编辑: 蒋颖
新闻评论
01007025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848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