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政务信息推广
金秀瑶族黄泥鼓舞:鼓声悠悠传响千古情
2022-08-24 10:55:42 来源: 来宾日报
关注新华网
微博
Qzone
评论
图集

  【原标题】金秀瑶族黄泥鼓舞:鼓声悠悠传响千古情

  瑶族长鼓舞(黄泥鼓舞)

  ★级别: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批次:第三批

表演前,要在鼓面抹上湿润的黄泥。

非遗传承人盘志明持母鼓表演。

古陈黄泥鼓舞表演队。

  瑶族黄泥鼓舞属瑶族长鼓舞的一种,主要分布在金秀瑶族自治县六巷乡、罗香乡等坳瑶聚居地区,是极具地域特色的民族舞蹈。跳黄泥鼓舞是坳瑶祭祀盘王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贯穿于整个祭祀活动的始终,如今逐渐向文艺表演形式发展。2011年,金秀瑶族长鼓舞(黄泥鼓舞)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扩展项目,焕发出新的生机。

  驱车从金秀县城出发,往西南方向行驶约2个小时,在神奇的五指山脚下,有一个已有400多年历史、民族文化保存完好的坳瑶聚居村寨——六巷乡六巷村古陈屯,这里是金秀瑶族黄泥鼓舞的发源地。

  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古陈开展民族社会调查时曾说:“世界瑶族文化研究中心在中国,中国瑶族文化研究中心在金秀,金秀的瑶族文化研究中心在六巷。”六巷乡聚集着坳瑶、盘瑶、花蓝瑶、山子瑶等瑶族支系,蕴藏着深厚的瑶族文化。其中,古陈黄泥鼓舞可谓独具一格。

  古陈屯分为上、下古陈,至今保留着浓郁而神秘的民族风情和灿烂的人文历史。村里每年都举办还盘王愿等节庆活动,村民身着盛装,跳起古朴优美的黄泥鼓舞、盘王舞、师公舞等独具代表性的瑶族舞蹈,以此祭奠祖先盘王,祈福来年丰收。

  黄泥鼓舞历史悠久,北宋时期就已在瑶族中广为流传。关于黄泥鼓的由来,还有一段动人的传说。“一天,盘王上山打猎时不幸掉落山崖丧生,儿女们在山下一棵泡桐树上发现盘王的尸体,悲痛之余,他们砍下泡桐树制成鼓身,剥下山羊皮作鼓面,然后糊上黄泥浆,拍鼓起舞悼念盘王。此后,瑶族人民跳黄泥鼓舞祭祀先祖的习俗一直延续到现在。”对于黄泥鼓舞的前世今生,下古陈屯村民、瑶族黄泥鼓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盘志明娓娓道来。

  盘志明现年70多岁,制作黄泥鼓已有40年“工龄”。“以前没什么人教,家里祖辈都做黄泥鼓,我就看着旧样品,自己摸索着做。”据他介绍,黄泥鼓分公鼓和母鼓两种。公鼓腰部细长,两端呈喇叭形,鼓长约三尺二寸,口径约四寸;母鼓腰部粗短,两端呈杯状,鼓长约三尺,口径约八寸。

  精雕细琢一支鼓需要七八天时间,是一项耗时耗力的大工程。首先将泡桐树镂空制成鼓身,两端蒙上山羊皮或黄牛皮作鼓面,在皮面边缘穿五六个孔,然后装上铁钩并系绳对拉,使鼓皮绷紧。顾名思义,黄泥鼓的灵魂之处在于黄泥。上台表演前,瑶民用大瑶山特有的黄泥浆涂抹鼓面、定准鼓音,使其发出铿锵饱满的“嘭、哒”声。

  “用其他地方的泥土不行,砂石太多,还得是我们瑶山的黄泥土。”村民莫旭木跳黄泥鼓舞已有30多年,可谓经验丰富。只见他在鼓面抹上湿润的黄泥浆,并不时拍打,调整泥浆的用量,直至鼓声铿锵宏亮。

  按照传统,跳黄泥鼓舞的都是男子,分别持公鼓、母鼓表演,一只母鼓配多只公鼓。跳黄泥鼓舞时,以母鼓为轴心,公鼓围着母鼓绕圈。舞蹈中,母鼓的鼓点最重要,它掌握着整个舞蹈的节奏,通常由寨中一名德高望重的长者持母鼓在中间领跳,其他人持公鼓沿着圆弧轨迹旋转起舞。拍鼓跳舞的过程中,还伴有唱盘王歌或吹奏木叶的内容,情深意切地吟诵那远古的思念。

  悠悠鼓声中,传递出瑶族通透质朴的原始信仰,凝聚着瑶族人民智慧的结晶。为守护这枚民间艺术瑰宝,下古陈屯的群众成立黄泥鼓舞表演队,用古老的民族文化振兴古老的瑶族村寨。“现在除了我们这些老人,村里还有不少年轻人也在学跳黄泥鼓舞,传承民族文化,真是后生可畏啊!”盘志明欣慰地说。

  花若盛开,清风自来。1988年,金秀瑶族黄泥鼓舞在首都北京惊艳亮相;1996年,古陈黄泥鼓舞表演队远赴日本参加公演,把坳瑶文化推向国际舞台;2006年12月,表演队赴广东廉州参加第八届国际盘王节文艺演出,获金奖和最佳服饰奖;2011年,金秀瑶族长鼓舞(黄泥鼓舞)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扩展项目名录……

  多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深切关怀和大力支持下,金秀县委、县政府积极采取措施,先后组织成立专门保护机构,打造多个传习基地,开办黄泥鼓舞培训班,拍摄相关专题片,开展黄泥鼓舞巡展以及进校园等活动,让这颗非遗明珠活起来、传下去、走更远。

  历经近千年的沉淀,瑶族黄泥鼓舞逐渐告别单一的传统祭礼角色,绽放出更为璀璨而蓬勃的生命力,在历史长河中熠熠发光。(记者 樊荣华 韦祯祯 刘维 文/图 通讯员 苏乔蕾)

+1
【纠错】 责任编辑: 谷雨
新闻评论
01007025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8941587